人生必備好書《遇見你的成功畫面》 2016.9.29

歷時幾個月,我終於看完這一本「遇見你的成功畫面」。
並非此書很難閱讀,而是此書太有價值,是一本工具書而不是小說,很快的念完它並沒有任何好處,所以,我慢慢的消化它。

顯而易見,它的書名就說明了它大概的教學方式-它指導我們如何運用麻醉自己(或許用麻醉太過於激烈,「自我期許」又太沒有POWER,大概是自我催眠跟冥想的狀態吧!)來達成人生中的成功!

從如何祈願、到做一件事的動力產生...
對著自己呼叫自信,並產生耐性!
有勇氣,並計畫目標實現!
提升領導力,並有堅持到最後的理想、熱忱。
在沮喪時換個焦點看人生。
負責任的擔當,還有練習肢體語言,挖出自己的原創性。
消除負能量,讓未來更有畫面。
產生重要的好奇心,並設定遠大目標。
自豪卻不自傲!踏實和快樂!

這些是我整理出來的書的內容,怎麼樣!每一個題目都很重要吧!做到了全部就等於完全沒有遺憾了不是嗎?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都要努力啊!

這裡每一個道理,作者都用述說引導,然後特別再用一篇幅的冥想方式指導如何催眠自己,並達到這個境界。不過我卻都把它當作勵志書來看,跳過冥想的章節,因為我覺得有點兒玄,就算是冥想,我也有我的方式,所以我有一點兒辜負此書的「實作」部分,而把它當作勵志工具書來閱讀。

即使如此,這也完全不減此書的價值。

人生必備好書「遇見你的成功畫面」
羅賓.尼克森 著 大是文化 出版

特別感謝Rebecca.Wu

東野圭吾《魔球》讀後感 2017.9.28


東野圭吾《魔球》讀後感

這是一部東野圭吾的早期推理作品,但仍是精彩萬分。

每當看完推理的故事,就注定在結尾時會有一陣哀淒,因為人生中一定要有過不得的重大關卡,才會出下下策想到殺人,無論如何,推理故事總是離不開悲劇。

這是一個高中天才投手的故事,他一定要進入職棒,為家人帶來好生活,但也因為對棒球和對家人的執著,讓他走了不該走的路,遇到很多不該遇到的事。

「魔球」在這一本小說中,代表著是一個很高深的變化球,也代表著曲折離奇的案情,同樣也代表著主角的執著魔性。

刑警抽絲剝繭找尋線索,曲折懸疑的案情在最後終於真相大白,這當然是小說有趣好看的地方,但是加害者的心境及個人生長背景,才是故事最重要的表現,也是它的感情核心,反映底層社會人們向上拚搏的艱苦。 結尾時滿是淒涼,在旁觀者的眼中,總是有許多不必殺人的選項可以解決事情,但他身陷其中無法自拔。

「因為一個殘缺而形成了魔球」,這句話隱含著意義,不破梗,建議大家一定要看看。

免費版小說,可線上閱讀也可下載:
http://www.haodoo.net/?M=book&P=1354

圖片摘自以下網頁、小說簡介:
http://www.crown.com.tw/crown101/03Mar/527009.html

「己之所欲、施之於人!」讓人有很大的困擾 2016.9.27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格言,人們也從不懷疑它的正確性:因為既然是自己不愛的事,照理說就不能對別人這麼做吧!
我看過一本書,是日本作者對台灣人的普遍看法:他認為台灣人很喜歡「己之所欲、施之於人!」─對自己很喜歡的事,硬要給予別人、或也要別人跟著做!這也許是好事,但其實有一半的機會是會給予別人很大的困擾,因為我們喜歡的,別人未必會喜歡!
日本的民族性比較有禮,但相對也會讓人覺得有隔閡,因為他們是很謹慎的民族,不確定別人的喜好之前,應該不會太過熱情的!相反的我們台灣人有時就熱情過了頭。

發現「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2016.9.27


『長大後,發現「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長大後都完全沒有追根究底的習慣了,可能是環境變遷太快的緣故吧?但有些道理是該我們深思,而不是被帶著走的。

每當看到政治就特別有這種想法,從官員、立委、到新聞、名嘴等等,每一個一家之言都會有人遵從、奉為真理,你有沒有判斷能力?你能不能不人云亦云呢?

一般小民的我們,若知道自己判斷能力不夠,卻又不知哪裡有錯,你能不能先不發聲,讓事情演變一下再說呢?說句電影台詞「讓子彈先飛一會兒!」,就是觀察一下狀況再說!

「了解、懷疑」是我們的責任,不只在政治,在親朋好友間、公司同事間、任何人與人的相處間,都必須存在的。大家別誤會「懷疑」這兩個字,是說有「疑問」,才會找出真實!這是一種追尋真理的態度,而不是去猜疑中傷。

請大家不要只問「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圖片摘自:

http://www.peoplenews.tw/…/dcee4037-2874-4574-91ea-7eb52ef0…

川端康成短篇小說《無言》 2016.9.2*

Photo by Samuel Berner on Unsplash
看完了川端康成短篇小說「無言」的當下時,我還正在找尋脈絡,因為,它在我還沒防備和任何猜測下結束了。

它結束後的10分鐘,我開始在找尋整個故事的前、中、後內容想表達的意境。

找尋此篇「無言」的真正境界。

故事的開頭,一個老作家中風在病榻,老友給他的建議就是「讓老作家交予長女生命的力量」,讓她寫出老作家的回憶錄
老友和長女興緻昂然,認為這是很好的建議,長女也認為自己做的到。
老作家無言不發一語。

這是故事「前段」的無言。

老作家從前寫了篇小說,故事大意是:
「一個熱愛寫作,卻又發瘋的年輕人被關在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裡,因為擔心危險不能給予筆,所以只給了他一張稿紙。年輕人每日似乎在埋頭寫作,但紙上當然什麼都沒有。」
「年輕人要求探望他的母親讀讀他寫的文章,並說出感想。一開始母親很為難(因為紙上根本沒有字啊),但後來為了兒子,開始編故事述說感想,兒子也聽的津津有味,雙方有了互動。」

這是故事「中段」的無言。

故事結尾,老友(前段提及的老作家的老友)坐計程車行經隧道,附近居民都謠傳有鬼魂出沒,沒想到真的出現了。
計程車司機張嘴驚嚇看到「老友」身旁有一女子...但老友卻看不到。
老友看司機驚訝,心想司機可能有好奇心,問了司機:「你想不想問她什麼事?」
司機說:「與鬼魂說話會遭來不測,還是算了!」
這裏是鬼魂的無言

這是故事「後段」的無言。

從老作家生病後的無言,到小說內的年輕人無字小說,再到鬼魂這三段式鋪陳。  我個人認為川端康成要表達的重點,亦就是『無言的涵義,都是外人給予的』,裏面有多少是當事人自己真正要傳達的成份呢?
除了這樣,他也想要表達社會上大部分的現況,「許多人都在為他人解讀意義」,但明明只是自己的偏見,並非當事人的感覺。

川端康成這一部小說表達的很隱諱,我似乎也在為這篇小說「解讀」,中了他的招。

每個人讀完這篇小說都應該會有自己不同的體會。而我認為這就是作者的高明所在。
  • 讀書共和國 大牌出版
  • 收錄在「片腕」一書。
  • 特別感謝萍姐。

  • 文2016.9.27
  • 增修2021.9.28

追求更高層次的樂趣 2018.9.26

一個人興高采烈的說著他發現的一件事,但其實我早就知道了,心裏覺得沒意思。

知識愈豐富,驚喜愈少。

這樣的話,我們追求知識是不是錯誤的?因為樂趣都漸漸消失了?

不過,我們人總是追求更高層次的樂趣及知識,水平提高,你的世界及格局就會有差距。

我想,人之所有有區別不一定是貧富,而是知識上的格局。

人往高處爬,你應該不會為了能跟小學生取得樂趣,而拒絕進入大學生的水平吧?

圖片摘自:
http://www.beautyexchange.com.hk/mobile/news/news_detail.php?aid=147709

「吃」只是遊玩的其中一個環節 2016.9.26

記得一個節目中,許多老外在討論台灣的景點,其中一個老外說道:
「我每當問台灣朋友,例如『台中有什麼景點好玩的?』,可是台灣朋友就會回答我『台中這裡很好吃,這裡一定要吃...等等』,可是我是問他景點ㄟ,不是吃的!!」
這是現階段台灣的有趣現象,到什麼地方就是要「吃」了當地美食,彷彿才等於去玩過了一樣。
我覺得喜歡吃並不是壞事,但去玩的有深度, 「吃」只是其中一個環節,景點的歷史風水人文體會都是必須均衡的,否則就失去景點遊玩的精粹了。
不過還是要端看這趟旅程個人的設定值是什麼,若是設定逛景點遊玩,「吃」就只是其中一環!若你是擺明為「吃」而來,那當然「吃」就無比重要了。
回到一開頭老外說的,他顯然是設定要了解台中的風土人情,深度的逛逛景點,而不是著重「吃」而已。

川端康成短篇小說《千代》 2016.9.25


「千代」是一篇約15分鐘可讀完的故事。

「千代」是主角內心的恐怖幻影,整篇故事內容都在訴說主角的內心遭遇及恐懼,這個「恐懼」是來自自己的荒唐、不安、甚至是親人的關懷都轉而變為恐懼,讓他覺得「千代」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

這是個典型心理疾病的寫照,但由第一人稱敘述整個故事,讓人覺得貼近真實,但其實是內心在幻聽,產生恐懼,他始終都跳不出「千代」的魔咒。

我們心裡是否也都住著一位「千代」,內心深層的恐懼與焦慮?

能把這個幻象用故事貫穿並敘述生動,果真是出自大師之手。

收錄在川端康成「片腕」一書。

讀書共和國 大牌出版
特別感謝Nicle Chen。

「經歷」不代表是「經驗」! 2017.9.25


不少人都是用自己的經驗法則在做事,這是無可厚非的,我們當然都是依照自己遇到過的狀況來處理事情。我們做事、做人,不都是憑累積經驗過活嗎?

但是,「經驗」這個定義是很抽象的;

「你曾遇過這件事,就會處理嗎?」

「你遇過這件事,之前處理得正確嗎?」

「你遇到的這件事,跟你之前遇到的一樣嗎?還是僅“類似”而已?」

這些充其量僅是經「歷」,不是經驗。

經歷常常在誤導我們做事。

柏拉圖的洞穴譬喻也指出,在洞穴裡生活的土人,沒有經驗過外界,他們不相信別人說的世界,只相信自己經歷的世界。

我們都有當過土人不是嗎?甚至還常常不時的在當土人!被有限的經驗給框住了!

「跳出框框」來思考,很不容易。

經「歷」不代表是「經驗」!

海頓:神劇《四季》聆聽神賦予大自然的饗宴 2018.9.24



海頓:神劇《四季》

我很喜歡的一齣合唱聲樂與管弦樂的作品。

雖然是神劇的形式,但此曲是並無太強調歌誦神,而是著重於四季的自然體現。

以旋律張力來說,我個人還是較為偏愛《創世紀》,但《四季》卻完全不遜於《創世紀》的完美作品。

音樂是主觀的,我很喜歡海頓的這種正經八百的創作風格,有別於莫扎特這樣的奔放,大型聲樂及管弦樂團的合奏,讓我覺得「神」劇就該如此崇高且崇敬,如同馬勒一般,靠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天主的聖意,用人聲交織唱出生命尊潔樂章。

浪漫時期的作曲家音樂改革相當大,與海頓時期的宮廷音樂已經漸行漸遠,但我覺得《創世紀》與《四季》有不輸於浪漫派各大名家的氣勢,雖然不同時代的作曲家的作品無法這樣來比較,但對於我這個純欣賞者的概念,沒有什麼是不能比的啊!

來聽聽相當新的《四季》版本,

拉圖 指揮 / 柏林愛樂 選段,

感受海頓四季的莊嚴壯闊吧!


唱片封面摘自:
http://sunrise-records.com.tw/index.php?route=product/product&product_id=4941


向神明祈願時,請記得回饋! 2015.9.22

求神拜佛時,大家是否都只記得要求,忘了回饋?
假如我們得到了神明的庇佑,完全不知回報。這合理嗎?就好像一個朋友不斷的幫你,你不思感謝,別人還會再幫你嗎?
所以我認為求願於神明之前,先想好如何回饋,如此的拜神祈願才有意義。
回饋是什麼?香油錢?捐款給廟方嗎?供品更加澎湃嗎?(以上不是不對,但是是個人行為,我覺得無關「回饋」!)如果這樣就是回饋,那神明就不是神明了!大家要把回饋設定在回饋社會-任何幫助弱勢的行為,或救助急需幫忙的人等等,有錢捐錢(慈善團體的方向),有力出力,如此才是神明希望大家做的吧!

決定再次光顧同一家餐廳的理由 2016.9.22

一家餐廳、小吃店、路邊攤等等,只要是好吃味美,你就會常上門光顧了嗎?
大家一定會說,要看『價格』吧!畢竟『C/P值』高不高,也得由價格來決定。
那好吃又價格合理,應該就沒問題了吧!
但偏偏還是有兩個因素,會決定你是否還會來!
那就是『服務態度』及『用餐環境』,服務態度就不用說明了,有時某些一般程度的態度不佳,可以用高CP值化解掉的,呵呵。
但『用餐環境』這個問題,就不是髒亂與乾淨這麼簡單而已,而是主觀的『喜不喜歡』!即使乾淨、整潔、服務態度好、便宜、好吃都具備了!但你就是覺得這裡的『感覺』不喜歡,而不會再次光顧!
你說這要怎麼改善呢?我也不知道!這畢竟是太抽象的東西,不過,店家只要掌握大多數的客人的喜好就好了,其他畢竟是少數!沒有盡善盡美這種事的啦!

德弗扎克:交響詩《金紡車》你難以想像的原著劇情... 2018.9.20**

http://www.sheetmusicfox.com/Song/34605/The-Golden-Spinning-Wheel%2C-Op109-Dvo%3F%E1k%2C-Anton%EDn#.W6SU8-gzY2w
https://www.amazon.com/Golden-Spinning-Wheel-Op-109/dp/B003RKTHQI
https://www.discogs.com/The-Czech-Philharmonic-Orchestra-conducted-by-V%C3%A1clav-Neumann-Dvorak-Symphonic-Poems/release/9859115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p01ypvxz
http://www.sohu.com/a/149791746_452431




《金紡車》是根據捷克詩人卡瑞爾.艾爾本的詩集原著譜寫而成,可是奇妙的是,故事本身都帶有些血腥殘暴,讓人怵目驚心...

我相當喜愛捷克作曲家德弗扎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的音樂,大多數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一定都熟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以及大提琴協奏曲等等名曲!

除了膾炙人口的德弗扎克名曲,我更擁有了他的序曲交響詩全集。對這一闕交響詩《金紡車》 《The Golden Spinning Wheel, Op. 109》有難以忘卻的旋律印象,也是我最愛的德弗扎克交響詩。

樂曲的歷史及原作詩集

德弗扎克在1896年著手譜寫四闕管絃樂作品《水上妖精》《日中女巫》《金紡車》《野鴿》,音樂標題指定為「管絃樂敘事詩」,是根據捷克詩人卡瑞爾.艾爾本(Karel Erben)的詩集原著譜寫而成。

艾爾本是捷克詩人,他收集的波希米亞傳奇故事正是得弗扎克所喜愛的。但奇妙的是,故事本身都帶有「血腥殘暴」,讓人怵目驚心,至於這是個甚麼樣的劇情,請看我以下說明的故事大意。

不過音樂聆聽上卻沒有這一層顧慮,我們可以想像劇情,卻不用這麼心驚膽顫。

金紡車故事大意

一位美麗的平民女子朵妮卡被國王垂青。但是朵妮卡的繼母及姊姊覬覦榮華富貴,讓姊姊代替朵妮卡前去王宮。於是繼母及姐姐將朵妮卡殘殺並分屍,更還把一些殘肢帶到宮中。

後來朵妮卡軀幹屍塊在森林中被老人發現,老人命小男孩帶著用魔法製成的金紡車到宮中,用計向那位進宮姊姊換取朵妮卡的其他部位。

之後,老人拿到了朵妮卡全部散落的肢體,就用魔法將之復活。

姊姊將金紡車獻給國王,沒想到金紡車卻發聲唱出繼母和姐姐殺害朵妮卡的過程!
於是國王急忙去森林尋找朵妮卡,與復活後的朵妮卡重逢。

殘忍的繼母及姊姊被國王以同樣的方法處死,也將她們屍體丟棄森林。

紡車:是一個古代紡織、紡紗的工具,似輪子型狀。

這個驚悚的故事,故事本身好似宮廷仇殺劇,一點兒都不童話、也不可愛,說正經也不是,也似互不大合情合理...

其實德弗扎克看上此原著,是因為要「攫取人物強烈的性格來鑄造不同的主角主題」,這是德弗扎克親自說明的。
如果是這樣的原因,的確非常符合音樂需求,事實上也非常成功。

樂曲旋律

音樂部分並不會處理得如同故事本身殘暴荒板讓人無法接受,反而各個人物的配置旋律悅耳動聽,即使在處理殺害分屍的橋段,也僅僅覺得是如同暴風雨般轉換的自然,音樂只覺得有情緒起伏,豐富且飽滿。

華納唱片樂評:
「德弗札克為這些故事所寫的音樂,只在強調音樂中的地方特色,並不想把它們寫成驚悚的黑色變態心理劇,所以,不但聽不到恐怖的驚悚效果,反而是處處洋溢著優美的波西米亞鄉間色彩。」

此段樂評摘自:https://24h.pchome.com.tw/books/prod/DNAB7E-A9007188L

樂段細節

樂曲一開始國王騎著馬到森林打獵,大提琴拉出三連音的馬蹄聲,搭配大鼓、鈸、低音管和大提琴交互節奏漸強,模仿馬的奔馳開始,法國號奏出莊嚴的國王主題,這個旋律是貫穿全交響詩的主和弦。下一段隨著代表朵妮卡的弦樂輕柔和弦奏出,極富感情。這是開始不久的音樂高潮。

國王主題朵妮卡主題是全曲最讓人感到興奮及優美的,貫穿全曲。

當然其中各個場景變換,繼母及姊姊、老人、金紡車唱出冤情等等的劇情發展,每個環節交響詩都清楚交代不同的主題旋律,這是完整文學改編的交響詩,交響詩自然完全按照劇情故事發展演進,非常戲劇化,且具有豐富的音樂性。

唯最後繼母及姊姊被國王處死的部分,交響詩並沒有交代,最後回到國王的主題,樂團樂器齊奏,愉快結束整首史詩般的交響詩,圓滿燦爛結尾。

其實我們就算完全不清楚故事的劇情,也是非常好聽的絕對音樂,德弗扎克作曲法向來就是信手一段旋律,讓人陶醉其中。

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說:「我總是能從德弗札克丟棄的字紙簍裏,撿到一堆旋律並能做成一首交響曲!」戲稱德弗扎克的波希米亞民謠旋律採集及創作能力

我們可以這樣稍微分辨:

  • 聽到進行曲般的澎拜華麗聲響,就是國王。
  • 朵妮卡主題都是小提琴獨奏。
  • 單簧管與雙簧管是紡紗主題。
  • 繼母與姊姊是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
  • 老人的主題是銅管樂器及定音鼓。
  • 小男孩是長笛。
  • 在中段與尾聲,可以聽到如歌愛情的主旋律,非常動人心弦。

不過一部偉大的音樂作品,其實不能完全以上述方式去一板一眼的聆聽,有時候是不一定的,內容穿插的旋律是需要我們發揮想像力去體會,這就是音樂藝術的美妙。

整闕交響詩我認為並不會輸給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帶來的感動,時而感嘆為何會有這麼美好的音樂誕生,並在我的耳間飛舞。

整闕交響詩演奏時間約25分鐘上下,這是我非常喜愛的交響詩之一。

我把我的最愛推薦給大家!


影片版本:Tomas Netopil 指揮 / 義大利廣播國家交響樂團

文2018.9.20
增修2021.10.28


長得漂亮的業務員,業績會比較好嗎? 2017.9.21*



以前有個漂亮的公司女同事轉戰業務員的工作,一段時間後,很多人都問過她一個問題:

「長的漂亮,應該拿到業績比較容易吧!」

她一開始對稱讚有些不好意思,不過隨即就認真地回答:「起先會有優勢,但日子一久,就完全沒有了,甚至還更為艱難!」

雖然長得漂亮會使人想親近,但日子久了之後:

第一、習以為常了。

第二、男人知道了無法跟妳再更「親近」,就會轉為冷淡(男人啊..唉...)。

第三、「漂亮」對同是女性的客戶是沒有殺傷力的,如果沒有親和力,女性還會更討厭妳。

說起來做一個好的業務員,還是需要業務技巧及能力態度,靠外在的優勢是不能維持太久的。

不過我們公司業務型態是長久服務型的,如果是「短暫銷售型」的業務員,或許還是大有可為,有明顯優勢也說不一定喔!

文 / 2017.9.21

圖片摘自:
https://pixabay.com/zh

陪笑?笑臉迎人? 2018.9.20

「陪笑」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事。
我不要用「陪笑」這已有既定形象的負面詞彙,我用「笑臉迎人」這個詞比較好。
為什麼會「笑臉迎人」呢?因為你不想破壞這美好的氣氛,在家人之間不想讓親人長輩不開心,在朋友之間想與之打成一片,在長官或同事面前當然為了和諧或工作順利也不得不笑臉迎人。
擺笑臉迎人是一種禮貌,每個人若都想做自己或使性子,那就沒有群體的拘束力,社會恐怕會一團亂,適度的忍讓和諧能完成更多的目標,何樂而不為呢?
但過度的忍讓,長期虛假笑臉渡日,日子一久會抑鬱成疾,不是猛然爆發、就是內傷心病!都是很慘的。
這種事必須要適量中庸,絕不能過度悶壓自己勉強為之,時而放鬆自己的心境(不是任性),待人處事要更為適宜,別過度隱藏自己,適時適所的流露自我,並搭配應有的禮節,如此因應複雜的環境方能行動自如,剛柔並濟。

大峽隨筆推薦文章

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2020.6.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

大峽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