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早餐了嗎?該吃哪一家店?2021.10.24**

 

Photo by Brooke Lark on

台灣的早餐店的多元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各式各樣的中西早餐任君選擇。

西式早餐大家從小吃到大的「類美而美」現在大街小巷還是不少,這種有歷史的店,內部裝潢簡陋,雖然傳統味道不變,價格也合理,但時代在進步,年輕人尋思改變,於是坊間有了新型態的早餐店誕生。

通常新型態西式早餐店都是裝潢新穎,風格活潑,店員以年輕為主,並有制服,環境整潔衛生,菜單雖然沒有太跳脫傳統,但都會有一番小小變化,擺盤包裝都有講究,當然價格上也比一般類美而美高上一點,但又還沒有到達麥當勞早餐等級價格。

有些平價早餐連鎖店如麥味登等,已經先搶跳到這一塊領域發展。

昨天早上我吃了大直一家這樣的新型態店,內用起來很舒適,點了一個肉蛋吐司及奶茶,這樣就要價95元,說是還未達麥當勞等級,其實已經在試圖超越了。

肉蛋吐司就是他們因應傳統所做的小變化,不採用絞肉而用整片肉排做三明治,這樣很像新興的美式漢堡店用整塊肉排製作漢堡,而不像傳統麥當勞使用絞肉漢堡,這樣才能區別市場,找出自己的一片天。

不過我個人覺得新興肉蛋吐司這種店,對風格取向太過於偏重,對食物的呈現就是風格簡潔乾淨,味道OK即可,真的就只有肉與蛋和奶油,缺少了傳統「類美而美」多了更多滿滿生菜洋蔥番茄醬黃瓜等的變化,而且消費還比較...這是我們中年大叔的矛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想要這個就沒有那個了...

早餐的市場我覺得是應該全方位的,我相信已經有很多業者在思考這個平衡點了,未來可期。

無論如何,在台灣的我們有這麼多早餐可以選擇,還能讓我這樣挑剔,實在很幸福。

文2021.10.24

爸媽時代女性的美德,現在還適用嗎?2021.10.23**

https://unsplash.com/photos/0Zx1bDv5BNY?utm_source=unsplash&utm_medium=referral&utm_content=creditShareLink

女性會做菜是美德,男人的心願也是希望娶一位家事嫻熟會做菜做飯的女性,所以會做飯會做家事,早期這是個很吸引人的特質。

上週在活動中心運動,無意間聽到一個60歲的大姐對另一位60歲大姐說:

「中華民國居然有不會做菜的女人,妳是我碰到的第一個ㄟ!」

我當時的心裏就覺得很納悶,不會做菜做飯的女性很多很普遍啊?為何會這樣說呢?而且她還說這是她生平碰到的第一個哩!

我因事沒有繼續聽她們的對話後離開了,不過我猜測這應該出自於她們的年紀和背景

美德

在她們兩位姐姐的那個年代,女性會做菜是美德男人的心願也是希望娶一位家事嫻熟會做菜做飯的女性。
會做飯會做家事,當時是個很吸引人的特質。

我還記得早年在我小時候常聽到「管好男人的胃,就能管好他的人」「讓丈夫天天想回家吃晚飯」這類的口號常在廣告坊間出現,可見這個觀念在那時是絕對的主流。

台灣這樣的美德,現在依然還是有的,但卻不是那麼特別了。
不是因為這樣的女性很多,而是男人不一定在乎這方面的事了。

現在是男女平等社會,女性主義抬頭,家事已經未必都是女人必須做的時代了;女性在職場的地位也攀升,工作忙碌哪還有時間做家務?
還有,喜歡做菜的男人也愈來愈多,或是台灣餐廳小吃琳琅滿目又平價,一切都與那個年代的環境大相徑庭。

自己的小小感想

我聽到「中華民國居然有不會做菜的女人,妳是我碰到的第一個ㄟ!」這句話很驚訝,這個大姐接觸的外界範圍居然這麼狹窄?還是她根深蒂固的不願相信社會形態已經改變?

或許,她認為同是60歲上下年紀的女性,生活在一樣的年代,觀念上行為上價值觀上也應該要與她一致吧?

我不知道她們兩人此時心裏正怎麼想?只是覺得有趣,從一句話想到了很多不同年齡人群上的觀點和行為。

我想,網路時代發達之後,老舊觀念的存在會愈發短暫,堅持上一代想法的人會不會變得愈來愈少了?

文2021.10.23

從一個日本民間傳說,看我們如何意念通靈!2021.10.21**

 

https://unsplash.com/photos/9zH3AfW7O4o

我們「誦經拜佛」是為了要進入虔誠心念,念經拜佛是進入虔誠的工具,現代人卻誤認為念經拜佛就是虔誠!其實這是兩回事...

閱讀小泉八雲的《鏡與鐘》,收錄於《怪談》一書,有些感想。

故事大意

女人把家裡的銅鏡捐給無間山佛寺,盡一己之力祈福;
寺廟收集了夠多的銅鏡之後,就能熔掉鑄成一座大鐘。
這是當地的大事,虔誠的民眾爭相捐贈。

傳說每一個女人的銅鏡背後聽說都有刻一個「魂」字,意指每日女人梳妝,鏡中已有魂魄。

有一女子也將自己的銅鏡捐獻,但事後因為這塊銅鏡有太多往事,後悔了,但沒有機會取回。
當所有的鏡子拿去鑄造所鎔化,只有一面鏡子化不掉。
據說只要銅鏡的主人還想擁有它或是不捨得,執著之心會讓它怎麼熔都化不掉!

後來村里的人都知道這是誰的銅鏡了,這個女子悲憤自殺而死。
女人受到屈辱,留下遺言:「我死後,鏡子應該就能熔化鑄成鐘了,然而,撞破這座鐘的人,我將賜與金銀財寶!」

一般民間流傳因憤怒含恨而死的人,死前說的話都具有超自然力量。所以居民深信不已,每日都有非常多的民眾來到佛寺撞鐘,而且用力撞擊,發出非常大的聲響,終日不絕!
他們都想撞破鐘拿到財寶!

佛寺僧侶無法阻止群眾,已經不堪其擾,於是把鐘推下山,落入潭心了...

大峽標註:那女子已經報仇雪恨了,用死前留言把鐘打入深潭。

小泉八雲這裡穿插解釋一個日本動詞「比擬」 (なぞらえる),這是民間自古的信仰。

比方說,我們沒有能力興建一個佛寺,但我們可以懷著心意去供奉一個小石頭,功德就會接近建造一個佛寺了。
還有,我們若沒有辦法讀這麼多經文,可以把所有經文放在旋轉書櫃中,用同樣的誠摯心意和精神去轉動書架,就能有讀完所有經文一樣的功德。

還有如同咒術,製作稻草人插上五寸釘,怨恨就能報復在仇人身上。另外,在小偷逃跑後的足跡上面燃燒,小偷的腳就會灼傷,不得不回來求饒等等...

這些都是民間的「比擬」信仰及傳說。

大峽標註:這讓我想到了西藏喇嘛轉動經文,應該也是這種「比擬」?

後來有一對情侶落難來到這個溪潭旁,得知這座寺廟下曾有這樣一個傳說,於是拿起水缽比擬無間寺之鐘,並誠心祈願想要三百兩金子,全神貫注的撞擊直到破裂,後來真的有外地來的人得知他們兩人為錢所困,給了他們三百兩金子。

我的感想

這一篇鏡與鐘的故事,我覺得精華就在於「比擬」這一個傳說信仰,通常我們都會覺得這樣比擬的功德祈願無法與大功德大善行相比。可是,到底甚麼是大功德大善行呢?

對這方面有認知的朋友就會知道,上天並不會因為你花錢多或供奉數量多就認為是比較虔誠的,這不過是我們人間的錢財,與心力誠意無關。
功德與否一切都在於你內心付出了多少;窮人付出所有的心念在一塊石頭上,恐怕可能比財主建一座佛寺付出的還多,付出誠心是私人意念與上天感召,無關人世間的錢財價值。

我們「念經拜佛」是為了要進入虔誠心念,念經拜佛是進入虔誠的工具,現代人卻誤認為念經拜佛就是虔誠!其實這是兩回事。

相反的,若你能不靠念經拜佛就能虔誠冥想,意念堅定,那又何須念經拜佛呢?這些都已牢固地在你心中了。

所以強大的意念若能發揮,「比擬」的效果絕對能感動上天,無論這是不是神話信仰,這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你說是嗎?

文2021.10.19

什麼工作是沒有壓力的?2021.10.14**

 

Photo by Nik Shuliahin on Unsplash

我在這裡分析了這些,是希望讓大家心理上能好過一點,同時也提醒自己別再去胡思亂想「有沒有人工作是輕鬆沒壓力的?」這個問題...

 

昨天與好友聊天時聊到一個問題:
「什麼工作是沒有壓力的?」

我說:「沒有工作是沒壓力的!」

好友不同意,他不是跟我爭論,只是閒聊。
因為他覺得有一些工作真的沒啥壓力,看著就很輕鬆。

我說:「看著就很輕鬆的工作,是因為從你的角度來看,從做的人角度就不輕鬆了;因為做的人不是你,你感受不到實際氛圍。」,「而且,你是以怎麼樣的心態來判斷輕鬆這一件事呢?」

以下是我分析的盲點,這裡的觀點當然都不是我跟老友聊天的內容,如果真說這麼多豈不成互相辯論、針鋒相對了?

  1. 因為你的能力比較好,所以看別人做的事很輕鬆?這不對吧!
  2. 別人看起來輕鬆,是因為沒壓力?搞不好他是抗壓力比較好而已。
  3. 壓力再大的工作,也有喘息的時候,沒被你看到臉部猙獰烏雲罩頂就是沒壓力?
  4. 薪水不同,你該承受的壓力也不同;我們不能以自己較高薪的姿態,說低薪的人沒壓力,你們的基準點不同。
  5. 工作壓力大,有人甘之如飴神態輕鬆,因為是做他有興趣的事。
    工作壓力低,有人還是不輕鬆,因為是做他不喜歡的事。
  6. 有人會排解壓力,有人不會,會排解的人不代表工作輕鬆,不會排解的人也不代表工作壓力真有這麼大。

我認為工作就是用力氣換取酬勞,若沒有人理會你工作上的優劣成果還願意付出酬勞的狀況下,或許壓力就不存在。
不過這是不可能的,公司不只會驗收你的工作,還會派一位主管來監督你,有人在旁管你,有規矩、有條件、有設定目標、有溝通過程、有上下階層等等,你就會有壓力

好友會提出這個問題,我合理的懷疑是在他周圍,可能發生了:

  • 工作分配不公產生了不平衡。
  • 或是看到可能有些人享有了特權,忌妒或厭惡。
  • 或是自己本身壓力太大,嚮往某些工作輕鬆而沒壓力,造成的幻覺。

其實好友上述可能遭遇的情形,都是我本身曾經歷過的,應該是說:職場的每一個人都會遇到上述這些不平衡的事。

我在這裡分析了這些,也是希望讓大家心理上能好過一點,同時也提醒自己別再去胡思亂想「有沒有人工作是輕鬆沒壓力的?」這個問題...

「沒有任何工作是沒壓力的。」OK?

文2021.10.14

日常生活兩則感想 2021.10.4*

 

Photo by Ridham Nagralawala on Unsplash

辦公室不是交朋友的地方!

這句話是職場學開宗明義地勸誡大標題;不過即使熟知這個道理,我還是不願意放棄在職場上交朋友,事實上我真的也在職場上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如果我有受到傷害我也不後悔,若沒有嘗試這更進一步,就沒有辦法交到朋友。
完全的瑟縮在後或是等待朋友會自動接近,永遠也交不到朋友。
朋友的定義我想我不用多說了吧?不是吃個飯,打屁幾句就是好朋友,是內心有交流的才是朋友。

  • 文2021.9.2
  • Photo by Hannah Busing on Unsplash

    在一個多人的「好友LINE群組」裡,你發出的每一個分享訊息都得不到任何回應時,你能撐多久會放棄分享?
    群組裡發的分享,我這裡說的並不是「無用訊息」或是「不適合的訊息」,如果是無用信息自然大家反感,這裡也用不著我多說。
    但為何明明是有用且是相關訊息,大家為何不給個反應呢?一個貼圖也不給是怎麼回事?而且是群裡一堆人都不給!
    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中的「旁觀者效應」。群組的人愈多,就會越傾向不予理會。
    • 「應該會有人給他回應吧?」
    • 「大家都不給回應,我也算了!」
    重點就是「責任被分散了!」,
    我不必給予回應,這也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
    這種事在個人傳訊裡就比較少發生,「已讀不回」的意義我想就不在這裡說明了!
    在我的手機裡,群組不算多但也有10幾個,「積極的分享者」大概都抱有一種使命感,認為自己是在分享美好不求回報!常常有事沒事都會分享重要且有用的訊息,大家受益良多,但回覆鼓勵的少之又少,實在很讓人心酸。
    我自己就沒有這個胸襟能這樣不求回報的分享,並無私付出。
    • 文2021.9.3

大峽隨筆推薦文章

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2020.6.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

大峽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