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變色龍?常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答案? 2021.7.28**

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不只是政治人物... 我相信我們都會偶爾心口不一,「同一個問題」在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居然會說出不同的答案。

這當中的原委有很多,雖然人的觀念想法都會變,但隨著環境不同,我們還是會自然地說出不同的答案。

以上說的有些攏統,你可能不懂;我打個比方。

如果有人問你的擇偶條件:

  • 你跟死黨說:我超喜歡身材火辣的女孩。
  • 但你跟同事說:我比較喜歡聰明有智慧的女孩。
  • 你卻跟父母說:我最喜歡顧家人品好的女孩。
  • 你還跟長輩上司說:我只要個性善良、清秀的女孩就很好了。

或許這四句都是實話,但當我們面對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答案,這僅僅是一個例子而已,這種例子成千上萬。

不過如果被我知道你有四種答案,我對你的信任感就會降低,這很正常。而且搞不好覺得你根本是胡扯,不知你哪一句是真的?

我有在職場遇過為數不多的變色龍同事,不管是公事私事,我居然動不動就聽到非常多版本的答案,甚至閒聊自己的喜好都會變來變去,我看他或許已經不知道自己到底跟多少人說過不同版本的答案了吧?

這種人我會遠離,即使我知道人有多面性是很正常的,但如此的善變,親眼所見還是很恐怖的...

真的是這樣嗎?本文未完。

Photo by Elevate on Unsplash

上述說了一些人際變色龍的事,人人都不喜歡變色龍,標準不一,見風轉舵。

我想最受傷的就是業務員了,因為變色龍性格很可能就會提到這個職務,因為必須要經常面對形形色色的人,若缺乏變通,可能很快就會陣亡了。

我舉個例子:
業務主管收到公司頒布的業績催促令。

  • 他跟上級主管說:我一定會努力達成業績。
  • 他跟女友說:上面要搞死我!這根本是找麻煩。
  • 他跟好友抱怨:這根本是總經理想拔我這個眼中釘...
  • 他跟下屬說:公司的要求很合理,我們要拼出成績。
  • 他跟A客戶說:上面業績我才不理,我在乎的是對你的服務。
  • 他對B客戶說:拚著業績不要,我也要給你的價格比A還便宜。

你只看到他的其中一面,應該覺得沒甚麼不對;但若是你不小心看到了他這麼多面,你會不會覺得他花言巧語,對他嗤之以鼻?!

但你若是理性一點兒,思考一下會說:「業務員是為了工作生存,不得已,我不會怪他的。」如果你這樣說業務員會很欣慰的。

然而事實上,不僅僅是業務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變色龍。

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也在不同的時空常常說出不同的答案呢?

你的工作可能比較不像業務員需要接觸這麼多方面的人,但私底下與同事說話、與別的部門的人說話、與朋友說話、與家人說話,我相信很多都是說法不同、標準答案不一樣的。

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我們會對人有戒心,不同的熟悉度也會有不同的回應方式,我憑甚麼對一個不熟的人掏心掏肺?或是暴露太多我自己的事?然而更熟悉的家人或朋友,也不可能完全懂你。你與死黨、閨密說的話,你會跟家人說嗎?同理可證。

如果你是在任何狀況下,都堅持你的態度和回答方式,那你可能是一個孤獨的人,你若沒有「因地因人因時制宜變通」,那你各方面人際挫折注定會很巨大。

照大峽你所說,你是鼓勵大家當個變色龍囉?!你剛剛不是也說你害怕變色龍嗎?

聽我解釋一下,我們在變通當中要有一個「核心價值」,這個東西不能變。也就是說,當你在變化多端的時候,也要同時能讓人能信任你,打從心裡相信你,而不受你變化的影響。

這方面必須要長期相處,並經過長期深度的溝通產生「信任」。

打個比方:

上述的業務主管案例,你若知道了他這些行為一定很不屑;但若我跟你說以上這些例子就是大峽本人常做的,你就會覺得大峽不是這種人,我知道大峽的為人正直有想法,所以這些舉動應該只是變通,我相信大峽。

ㄜ...我知道我這個例子很爛,但大家應該都知道我的意思:你只要了解他,他的偶爾行為就不會影響了你心裏的地位。

我想說的是,對於「我們大家都是變色龍」這件事並不要緊,但你平時要設法把你的形象端正,並對你自己的人際經營要下苦心與周圍的人常常溝通交換意見在沒有利害關係之下就要建立信任的城堡....

否則你的一,大家就會把你打入地獄,唾棄至極。

文2021.7.28
增修2021.11.26

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 V 2021.7.25**


最近比較煩Part5

閱讀《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的點滴想法。
叔本華認為厭煩是一切藝術活動的基礎,唯有透過藝術,尤其是音樂,人類才能找到至福。
不過他後來又說,藝術審美向度只有極少數人能享有,即使如此,藝術也不過是漫長厭煩中的一點兒零星安慰。
叔本華以上的解決厭煩方案,說不上是解決,如果說感到厭煩是創作的起始點,並沒有錯,通常都是感到空虛之後才想要積極創造些什麼來填滿,不過這樣仍只能說是個高尚一點兒的消遣,他也說了,藝術也不是人人都能懂。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者解釋厭煩,認為它雖然是人類的重大狀況及苦難,但卻說「厭煩是渴望」。

因為浪漫主義的厭煩,其特徵在於人們只知道有一不明確而無止盡的生命的豐富在存在,卻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

浪漫主義者不知道自己在追尋什麼,只知道自己追尋的事物代表某種無限的意義,缺少了這一層宏偉的意義,一切將毫無意義。
但這種追尋無限、絕對、偉大意義的渴求,反而使厭煩愈演愈烈。
看來浪漫主義的追求擺脫厭煩,也是掉入陷阱,更加厭煩。

踰越

於是開始有人沈迷於「踰越」帶來的快感來擺脫厭煩。
因為踰越能帶領自我接觸全新的事物,不同於一成不變而陷自我於厭煩中。

踰越是:尊重這種擴大自我與達成自己能力以外的目標,亦即超越自我。
這個邏輯是源自於對滿足的渴望,人類不斷尋求新奇之物,目的是為了逃避一成不變帶來的厭煩
但這種踰越的動機一切都透露著利己主義才是最根本的訴求,一切只有自己,沒有規則。不斷的嘗試遙不可及的他物變成我所有之物。甚至將自己的意志加諸在他人身上,最後既不能解放也無法自我實現,但卻是浪漫主義的唯一選擇。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富人看到窮人在海邊釣魚,走上前去對窮人說:「你為什麼不想辦法多釣點兒魚呢?譬如去買條船...」


窮人問富人:「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富人說:「如果你買了船,就可以去更深的海裡釣魚了,那裡一定有更多的魚。」


「然後呢?」窮人問。


「然後?」富人想都沒想就回答說:「那你就可以把釣到的魚賣掉,去買更大的船,去更深的海裡釣魚,釣到更多的魚!」


「然後呢?」窮人繼續問。


「然後你就可以賺更多的錢,無憂無慮地在這裡釣魚了啊!」富人說。


「我現在已經在這裡無憂無慮地釣魚了!」窮人回答。

這個故事本意是要我們「珍惜現有的美好」。
但在這裡,我要說的觀念卻不一樣。
這種追求釣更多魚,賺大錢,就是不斷踰越創造的過程,最後靜下心無憂無慮的釣魚與一開始完全不同,但你說最後「賺大錢後的無憂無慮釣魚」他已經解脫了嗎?其實也並沒有,這種無憂無慮只能維持短暫時光,他必須還要尋求更多突破,直到自己已無能為力,或是直到他死這種厭煩才能擺脫。
踰越也不是僅只正向的超越自我,也有邪惡負面的超越自我,譬如犯罪、吸毒等等,當我們愈厭煩,就想要能短暫跳脫,借酒澆愁也是一種,產生更多問題。
厭煩真是一個無比罪惡的情緒,但卻也是促使進步的推手,正如同剛剛釣魚的例子,有人追求卓越不斷挑戰,才有了全新的生活及進步的社會。
我認為厭煩無關好壞引導厭煩朝向哪一方面移動是我們的每一個人的課題,消遣、專注、踰越等等控制得宜,它能是一個很好的推手,促使我們思考及前進,但心態偏離,他就可能是糜爛、頹廢、犯罪、邪惡的溫床。

後記

有人說他從來沒有厭煩,可能是有條不紊生活安排不忮不求的平穩個性創造了一個沒有厭煩的世界,自然而然擺脫了厭煩,雖然你沒有這個人生強大的推進器,但也是難得的罕見幸運兒哩!

緊急下,你有「簡短報告」的冷靜處理能力嗎? 2020.7.22*

 

Photo by Anna Dziubinska on Unsplash

當事情無法簡單交代,
卻又萬分緊急需要簡短報告的時候?
該怎麼辦呢?

一個假日發生在辦公大樓管理中心的真實事件:管理中心主管不在大樓現場,卻遭到大樓各租戶來電追問緊急消防問題,主管心理壓力巨大,並馬上去電詢問現場人員。

現場人員卻「鉅細靡遺詳盡回答」,主管這時已經非常不耐煩,言語急迫並吼他馬上簡短回答!並要他此刻不要說這麼詳細...!

現場屬下表示因為情況複雜,無法簡短說明,若簡短就不會知道真正關鍵...

但雙方都是腎上腺素高漲,已經無法冷靜,大聲來回不斷...
這個事件後來造成屬下憤而離職,主管也遭到大樓租戶責備。


我們重點先不放在大樓到底是甚麼事。
我想探討這件事的緊急處理態度。

因為主管與屬下都非常不悅,皆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也都覺得對方無理取鬧。

到底在危急的時候,屬下應不應該要長話短說?但若如他所說,問題細節若不說清楚也沒關係嗎?

但主管被租戶連環索命Call,心情急躁不安,應不應該細心聽取屬下的報告呢?
時間緊迫又怎麼辦?

這樣的難解問題,常常充斥在各個場景上,工作、生活,都會遇到這一類的溝通問題。

但通常都是「想詳盡報告」的這一方吃悶虧。
一定會被逼得要「簡短回覆」。
因為時間上不允許。

其實這件事也有妥善的解決方式,那就是主管先耐住性子,要求屬下先「簡短報告」,並緩言相告事況緊急,等一下再聽原委
如此應該能有一個共識。

不過在緊急下,也考驗雙方的耐心及能力,主管能靜下來對屬下循循善誘嗎?屬下有能力將複雜的事簡短嗎?

其實還是不容易。

而且,通常事件解決後,主管根本懶得聽原因原委。解決了問題就是解決了問題,其它事都是多餘的。

站在主管的角度亦情有可原,主管日理萬機,事事要知道原委原因,那事情永遠也做不完了。

所以屬下想要對主管「詳盡報告」,也得耐著性子,找個對的時間,慢慢的順著主管的心情找尋機會,才能讓他了解整體狀況。

說到底,主管和屬下都要靜下心來處理,或是先知曉對方個性而事先溝通,或預防性教育訓練,否則出大事時就很難處理。

團隊要能解決問題,就是靠事先磨合,
「溝通」不是短時間就能融洽的。

這也就是超前部署

屬下也有一天可能會是主管,處理緊急事件也要學會簡潔有力,學會言簡意賅,鏗鏘有力,化繁為簡,這就是優秀的工作能力表現。

這個能力不只在工作,在任何時候,都是你最好的工具與武器。

文2020.7.22
增修2022.7.22

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 III 2021.6.17*

 


最近比較煩Part3

閱讀《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的點滴想法。
這裡我對「厭煩在時間上的感受」有些心得。
「厭煩的時間是空虛的,事後回想起來會覺得時間短暫。」
這是「事後回想」,因為自己覺得這一段沒有意義,於是覺得「時間短暫」 ;實際上厭煩的「當下」,會覺得「時間漫長,令人難以忍受」。
我們想想看另一種情形:我們在有內涵,或有趣、新奇的當下,可以讓時光流逝得很快。
每個人都很有經驗,當很好玩、很有趣的時候,時間總是一下就過了。
但「單調的空虛及厭煩卻會讓時光停滯難以忍受」。
既然是這樣的結果,難道有意義和充實會讓生命顯得短暫嗎?這樣想似乎不大對勁兒...

其實,充實而有趣的內涵雖會加快時間的腳步,但它讓時間歷程顯得有重量感、寬闊感與實體感!

呼應開頭的第一句:
「厭煩的時間是空虛的,事後回想起來會覺得時間短暫。」
但事實上:
「充實有意義的內涵時間是飽滿的,事後回想起來會覺得那一段時間很長。」
兩者在「當下」與「事後回想」時,時間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哲學家康德的意思說:「新習慣是讓我們人生持續前進的唯一方法。」
這句話是催促我們選擇有意義的工作找尋新目標,養成習慣努力不殆,唯有向前進才能擺脫空虛、擺脫厭煩,讓生命更加有質量。

我想在此疫情嚴峻時刻,許多人的節奏都變了,在家的時間變多卻又更煩躁及空虛,時間彷彿被拉長,事後又覺得浪費生命!並想念以前的生活型態。
我們要擺脫厭煩空虛,迅速規劃更有質感的習慣,過充實有內涵的生活及工作品質,浸淫其中,當下的時間因有意義而縮短,事後變得生命更加廣闊
我開始規劃新習慣了,與大家共勉之!

沈臨彬散文《窄路》選自泰瑪手記 / 方壺漁夫 2021.7.19

 沈臨彬《窄路》泰瑪手記 / 給之慶

1975.12月編入「中國當代散文大展」,大漢出版社。

1985年編入「壯麗與婉約」,長弓出版社。











內容皆經爾雅出版社授權沈臨彬本人所有,非常歡迎轉載分享,唯請註明出處,感謝。


2021.7.19上傳

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 II 2021.6.7*

 


最近比較煩Part2

閱讀《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的點滴想法。
哲學家帕斯卡提到:
「唯一撫慰「厭煩」的,就是「消遣」,但消遣又為我們帶來最大的不幸,因為消遣讓我們忘了省察自我,走向毀滅。但沒有了消遣又會讓我們感到厭煩,厭煩會使我們不知不覺走向死亡。」
當然帕斯卡說的厭煩是深沉存在的厭煩,並不只是表面上短暫處境的厭煩
帕斯卡說:「消遣能創造幸福的假象,至少可以暫時脫離厭煩。」
我想任何人想要脫離厭煩,應該也只有「消遣」這唯一的解決方法,頂多就是煩惱要如何消遣罷了...
哲學家康德說:
「當時間充滿了與消遣有關的事物時,當下的你會感覺到充實,然而事過境遷,回憶起來卻感空虛。如果人們在一生中未曾有作為,只是虛擲光陰,日久之後回首過去,將無法理解人生怎會這麼快就結束。」
康德認為「人是藉由行動而非愉悅來感受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認為人必須工作。」
他這裡指的工作應該是「積極用心的去工作」,這如何達到又是另一個話題了,康德算是相當務實,請大家不要為了消遣而消遣,那還是會導致空虛,回到厭煩,所以他促使大家積極的工作。
說到這裡我覺得似乎哲學家們還是只能解決一方面的厭煩,他們雖然解釋了厭煩不能用消遣來解決,但盡心地去工作真的就能解決深度的厭煩嗎?好像也不是這樣,我繼續再看下去吧!
厭煩這種事現在應該更能激起大家的共鳴,疫情在家無聊空虛到了極點,就會產生「厭煩」,在家時間長,必定只能使用「消遣」這最容易的方式解決,但想想看這種方式必定會回到原點、依然厭煩,讓我們思考看看能不能用心擺脫空虛,做出更有積極及創造性的事來吧!加油!


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 I 2021.5.21*

 


這本書買了很多年,我又把他重拾閱讀。
此書的觀念理論多如繁星、數不勝數,畢竟是哲學類書,一行字都能讓你思考個半天,我無法等到看完它才寫心得,我必須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看到這個書名,你大概想問:「大峽!什麼事讓你這麼煩啊!?」

其實我此時此刻並不煩,但我常常又在不自覺中感到厭煩,哲學就是這樣一個東西,你必須想這個想法是如何發生的。

若你只是等公車覺得煩、或工作棘手覺得煩等等,這類型的厭煩叫做「處境的厭煩」,這種厭煩很短暫,較好處理,通常事情過了就不煩了。
還有一種是「存在的厭煩」,這種厭煩比較難處理,因為這是心理空虛造成的,無論如何你都會覺得厭煩,這並不是「憂鬱」,而是「找不到意義」!
「意義」是一個大哲學命題,在此就先不探討意義的追尋了。
自古以來的哲學家常試圖解開「厭煩」的面紗,都對厭煩有所註解,但卻不算完整,這本書算是大收錄各家對厭煩的看法及精華。
看到這裡,不知你會不會覺得有趣呢?你別跟我說你不會厭煩喔!
曾有一個哲學家說道,厭煩是貴族清閒人的奢侈品,因為每天忙碌討生存的人沒有機會感到厭煩,而這些低階的人只會把厭煩帶給高貴的人,但別人卻無法帶給這些人厭煩...
但我們現在不是生活在古代,也沒有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閒及空間,於是本屬奢侈品的「厭煩」現在也充斥在我們現代人之中了。
別說書的內容了,我想問大家:

你會感到「存在的厭煩」嗎?也就是常常感到心靈沒有意義的空虛。

「處境的厭煩」我想就別問了,大家每天多少都會有這種厭煩...
  • 文2021.5.21

大峽極短篇集 2021/06*

 大峽時常在社群發一些短文,每月將這些短文匯集,與各位朋友互相交流。

天母同行橋 攝於2020年

成功人士 2021.6.1

成功人士一直以為成功是靠他的努力及智慧,其實主因大多就是「運氣」而已。
努力又聰明的人很多,為何偏偏只有少數人能成功?證明這是無稽之談,運氣才是主因。
很多成功人士事後才回想自己為何會成功,列出許多條件,判斷、人脈、努力、時機、眼光等等,似煞有介事。
但其實他說的條件都具備了,你還是不會成功!
因為最重要的是「運氣!」
唯一不同的,有的運氣會伴隨著某種條件產生。
譬如有些運氣會跟隨你的「努力」才會實現,但重點還是運氣,不是努力!
那照你這麼說,我乾脆啥都別做好了!
那可不是,你沒有運氣只是不會成功,但你能做個幸福的一般人啊!
※這是大峽偏見。
https://www.kaola.com/dp/350923116301520896.html

兩難 2021.6.8

去年的此時不能打球是很痛苦的,因為疫情不嚴重,打球場地有的停止、有的繼續營業,「到底要不要打球?」是內心煎熬的,尤其看到別人打球爽快,自己卻得克制著,這種感覺很掙扎,因為很想心存僥倖不顧一切,但卻又得自制,百般難受。
今年的此時疫情嚴重,對於不能打球這件事,完全沒有懸念,一點兒也不難過。因為根本不可能有地方打,大家也都不能打,我不用處於兩難或取捨,心情踏實很多。
這是疫情嚴峻之下的小確幸紓壓文。
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186226

粽子加醬? 2021.6.12

端午節前夕公司收到了很多券商送的肉粽,老闆決定,今天中午大家都一齊吃粽子當午餐。
當我處理肉粽時,發覺幾個同事都不約而同地問我一個問題:
「大峽,我們公司有甜辣醬嗎?」
我個人吃肉粽的習慣是不會加醬的,因為肉粽已經味道濃郁到不行了,為何還需要加醬呢?
但是問我的同事不只一個,居然有三四個同事都問我同樣的問題,原來大家都有這個習慣啊!
結果,公司當然不會配備這種東西,哈哈
在這裡問一下大家,吃肉粽你們會有習慣加醬嗎?
街景 攝於2021年

打噴嚏要脫口罩?! 2021.6.17

今天上班途中,見一中年女子過斑馬線。
她突然把口罩取下,打了一個大噴嚏,之後又迅速戴回去了...我目瞪口呆...
原來口罩內部絕不能弄髒,打噴嚏時要摘下才行。
我想咳嗽應該也是。
今天才學會這個道理。
我在說反話小朋友不要被誤導
圖為2020年攝於華山文創

冷氣師傅 2021.6.22

公司一處的冷氣主機出問題,時常冷氣故障,熱得半死,但一陣子或隔天又會恢復正常,昨天已請原廠維修師傅來了第三次。
每次師傅來的時候冷氣都是正常狀態,查不出原因。
我說:「時好時壞,分明就是故障了,為何查不出原因?」

他說:「這就跟看病一樣,你痛得要命,但來看醫生時不痛了,我就查不出問題了...」

好像有理!我也不再追問。
後來他又說:「明天我帶儀器來檢測一下好了...」
我心裡罵:「挖咧!你有儀器可以檢測為何不早說!?還跟我說痛看醫生什麼鬼的...」
我也不願反駁刺激他,只能說拜託了。
唉!夏日季節冷氣師傅很辛苦,但也別這樣搞我們,算我們怕你了!
沖繩首里 攝於2019

放下 2021.6.23

最近與老朋友線上聊,他也是一個乒乓球癡。
他說:「很久沒打球,也漸漸沒知覺了。」
我說:「疫情逼得大家放下一些事,然後,也覺得沒甚麼好放不下了的...
出國旅遊這件事也是如此,現在,好像去餐廳吃飯都是個願望。
日子一久大概也都會習慣了吧?我猜。
「放下」能跳脫束縛看事,也能充滿珍惜。
Photo by Miryam León on Unsplash

公司代接電話 2021.6.23

剛剛接到一通電話。
我:「您好!」
他:「....我姓黃,你有用這個電話撥給我。」
語氣不是很好。

我心想會不會有公司的人打給他,先別得罪。
我:「我這裡是xx資產公司喔!」
他:「xx資產公司是幹甚麼的!?」
我一聽這句回答就確定了跟我們公司沒關係。
我:「確定沒有人打給你喔!」
他:「那...我就不用管是誰打給我的了對吧!?」
我:「你管不管已經不關我的事了,去你的浪費我時間。」
以上這一句話我沒有說,畢竟我是個有水準的人,
接待電話的禮節我還是有的,接電話的人亦代表公司。
我:「是的,謝謝你。」
完美的結束對話。

Photo by Charisse Kenion on Unsplash

廣告文案有無比的吸引力 2021.6.25

之前老婆買了一瓶韓國號稱「回頭率超高」的香水洗髮精,意思是經過你的身旁都能聞到清香,於是想回頭看你...
雖然這個洗髮精沒啥不好,洗的時候也很香,但回頭率甚麼的感覺就是個令人會上當的廣告文案...
這兩天老婆買了一瓶韓國號稱「會有戀愛口氣」的粉晶鹽漱口水,因為粉晶就是增強人際及戀愛運,用了這個成分的漱口水,就會有「戀愛口氣」...
雖然這個漱口水沒啥不好,漱的時候也很香,但戀愛甚麼的感覺就是個令人會上當的廣告文案...
韓流來襲,千萬要小心韓國商品襲捲你的荷包。
大峽疫情期間關心您。



---------------------------------------

在台灣,還有人不喜歡日本?2021.7.7**

 

Photo by Galen Crout on Unsplash

台灣人普遍都喜歡日本這個國家。
因為日本繁榮先進,文化深遠,普遍日本人待人皆親切有禮,也是美麗的旅遊勝地,更別說與我們商業往來頻繁等等...

不過,台灣還是有一部分族群不喜歡日本,為什麼呢?

因為歷史上「日本曾侵略中國」是個不爭的事實,所以有了「厭惡日本」這一派。 
但這一派傳統觀念在台灣愈來愈淡薄了。

討厭日本的歷史心態

因為在台灣,有心人特意把我們與「中國大陸」的關連性淡薄化。

中華民國就是中國」這句話在小時候還能被普遍接受,但現在「台灣」二字已經設法脫離出來,年輕人恐怕已經都認為「中國」完全與自己無關,更視為敵人。
事實上以我們的立場細分,中國並不該是敵人,中共才是敵人吧?
當然,以我們小小的台灣稱作「中國」,很多人認為自欺欺人而已,乾脆自己立個名號吧!不過這就讓大陸當局不滿意了,並揚言要武統台灣,於是台灣的年輕人愈發討厭大陸,索性連「中國」這個詞都不屑,只覺得討厭。

這是台灣不同世代的現實問題,老一輩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沒有錯。

年輕一輩認為自己討厭中國,覺得自己就只是台灣人,跟中國毫無瓜葛,年輕人也並沒有錯。

這都是歷史和現實世界造成的矛盾和不安,台灣小小的,但這種撕裂族群的傷也不知何時能完結...

解釋

我開頭說「喜歡日本和討厭日本」的問題,為何要先提起這一段台灣的現實呢?

我覺得我自己就是個同時「喜歡日本」並「討厭日本」的人。

我是中生代台灣人,但我受到長輩的薰陶,所以我觀念裡是有強烈的中國概念,雖然我們這一輩已經遠離戰爭時的陰影,對日本的仇恨已經淡薄,但書籍歷史及口耳相傳的史實讓我怵目驚心,使我心情上逼自己不該忘卻這段仇恨。
傷痛過往離現今時日已久,日本現在已是個和平的國家、風光明媚的旅遊都市,日本的現代化產品和影劇,還有文化交流、商業往來等等,都讓台灣與日本密不可分,我自己當然也不例外,與年輕人一樣嚮往日本的進步繁榮與美麗。
這「討厭與喜歡」似乎態度矛盾,其實說穿了這是一個心理障礙,只要想通了就很容易區分。

區分日本

日本侵略中國完全是軍國主義分子所為,據我所知,挑起戰爭的軍國法西斯,讓日本人民生靈塗炭,不但耗盡國內資源和無數年輕人的性命,還讓本土遭受兩顆原子彈荼毒等等,日本人大多比我們還痛恨軍國主義分子,我相信,日本愛好和平的人佔絕大多數,即使是戰前也是如此。
我們要清楚我們喜歡的是日本美好那一面,而不是照單全收,尤其是惡質的軍國主義遺毒,或竄改教科書的右翼派等等。

有些人完全不能把國家分為不同面向來處理自己內心情緒,討厭就是討厭,喜歡就是喜歡的二分法最容易。

也就是說,你若把所有日本人都當作一個人、只有一個想法,別人也會把所有台灣人當作一個人、只有一種想法。這樣是不公平的,我相信有想法的你,也不願自己被囫圇吞棗式的被別人粗魯的貼上標籤吧!
仇恨的化解終究是「不要鑽牛角尖」,在我們台灣內部的藍綠統獨等等也是一樣,去思考一下對方的邏輯,不難得出對方的心態。絕不是自己的立場絕對正確,也不是對方的立場絕對錯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背景及歷史,相互尊重才能和樂。
這也是台灣年輕人愈來愈不向藍綠靠攏,而只願站在中間的原因了。
  • 文2021.7.7

大峽隨筆推薦文章

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2020.6.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

大峽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