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食堂顧客絡繹不絕,百思不得其解? 2020.9.29**

Photo by Andrew Leu on Unsplash

 我偶爾會前去台大附近的小吃巷弄吃飯。

學生魚貫進出的美食街坊,餐費大多很實惠,而且附加價值滿滿,諸如白飯、湯品、甜湯、飲料都可以自由的喝到飽。

今天我突然心血來潮,想嘗試些不同的店,於是特意觀察了學生的動向;發現有部分人往一個深入的小巷弄餐館移動,這個店的地點不是太好,很容易讓人忽略,但來吃的人還不少。

於是我就馬上進去點餐了。
上餐後,發覺盤子上飯的份量普普、一個肉類主菜、兩個配菜,菜量也不多,這樣要100塊出頭?怎麼有點兒貴?

一進用餐區,預期中的各式「吃到飽」都沒有!這到底怎麼了!我是不是有遺漏什麼?

後來我不甘心搜尋網路,因為我很想得知這到底是為什麼?否則我連覺都無法睡得安穩....

看過了網友回文,我得知這裏是「溫暖」取勝,聽說老闆娘都會與學生話家常,很親切,讓思鄉的學子備感溫馨。 家常菜的清淡口味也讓顧客感到很安心,不譁眾取寵,卻讓人有一股在家裏吃飯的歸屬感

風格取勝

我終於能了解這家餐館的優勢了。

我能理解這理由,但我本身還是無法接受「親切、清淡」這兩個因素,因為在外用餐總是圖個美味,雖不需要重鹹但也至少味美有特色。至於親切,那不是服務業必須的嗎?雖然有些店的親切不是你要的那一種親切,但這就是風格問題。

所以這一家店我歸類為「風格」取勝,但我認為還是有很強的運氣成分致使它的成功。

台灣的人情味

話說回來,在台灣開店,「價格戰、附加CP值」等等雖然是能有一定成效,不過大成功大賺錢的店,一定是走「故事性、親切接地氣」的風格元素。

雖說餐廳食堂需要服務、要裝潢、要行銷等等,但我覺得台灣人更注重「感覺」,感覺對了,甚麼都對了,這也是很多老店都不敢重新裝潢的緣故,怕感覺破壞了,人就不來了。

這無可救藥的主觀感覺,也顯現了在台灣這個溫情寶島,人情及懷舊總是大過於一切,這也是台灣美麗的感性吧?

文2020.9.29
增修2022.9.29

心理盲從到幻滅重生,網路上不斷重演,你我心裏也不斷重演... 2020.9.12*


 前一陣子有一位印尼男子開直播,內容就是看著他發呆兩小時,吸引了270萬網友觀看,蔚為奇觀。


以前直播「吃飯」(就是看他吃完整桌食物,如此而已!)就已經很奇葩了,現在更是直接發呆就行。

這個梗雖然特殊,但更厲害是支持的網友,去看這種直播的心態是什麼?

「療癒」這個詞最方便,蠻符合新時代的年輕人,不解釋。你問我原因,我就丟給你「療癒」兩字,讓你自己去想。或許也是拿療癒兩字塘塞自己說不出的感受?

有人說這個發呆的人眼神很積極,似乎在思考什麼?感覺堅定有力...不過直播主已表明他真的啥都沒想,就是專心的在發呆。

網友留言很多,發表了自己看了直播的原因及想法,各式各樣不同的意見及感受。

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若在沒有任何徵兆下,一直往天空看,很多人就會跟著看,卻不會問他為何向上看。這時大家都會賦予一堆他必需往上看的理由,彷彿他絕對有其必要往上看個不停...

在我們不解釋或沒有理由的做一些荒唐事,總是有人會群起效尤,還振振有詞的說一堆理由及原因,其實那就是一個沒有任何理由的無聊事...

想想看我們以前到現在,做了多少這種無用的盲從流行,到最後卻是一場空?

或許,我們一輩子也都是一場空?

文 / 2020.9.12

圖為昨日突然當機的電腦,怎麼做都會再跳回這個頁面,像極了一場空...
攝於2020年

沈臨彬早年大學時代作品《母親》選自泰瑪手記 / 紀念母親

沈臨彬早年大學時代作品《母親》
選自泰瑪手記《方壺漁夫》。

內容皆經爾雅出版社授權沈臨彬本人所有,
非常歡迎轉載分享,唯請註明出處,感謝。








 

學習外語,你的程度真的OK嗎?以日文為例子 2019.9.18*

 


 當我在學習日文時,有人告訴我「你要把發音腔調學好,日本人才聽得懂。」

我笑說:「發音不純沒關係,讓他們知道我是外國人更好!」

話雖這麼說,但發音學好的確重要,否則就是學半吊子的外語。
很多人學了日文赴日旅遊,總是覺得自己的話好像日本人聽不懂。
這就跟腔調有關了。
你有聽過外國人說怪腔怪調的中文吧?就是這種感覺。
有些簡單的單字及語句,即使發音奇怪,也能懂得意思。
但理解力差一點兒的人,就根本不想聽了,直接說「聽不懂」。懶得跟你迂迴。
我相信日本人也是一樣。
不過若是一整串句子,腔調不對就很痛苦了,考驗著雙方的耐力...

我之後的確有注意「發音」這個關鍵,也在聽力方面加強,多注意腔調。
不過我的日文漸漸荒廢,花花世界吸引人的地方太多,就隨遇而安吧...題外話。

語文的精隨與廣博


有些日文老師持不同觀點。
「只要文法正確,發音不一定要十分道地,日本人也能聽得懂。」「但若是你文法不對,顛三倒四,即使發音正確,對方也不知道你在說啥!」
語文這個東西,真是博大精深啊!

不過,當你進入了語文的高級境界,發音文法溝通自如之後。
隨之而來更讓人可怕的~就是語言伴隨的「文化生態」。
還是拿日文為例。
日文流利溝通自如之後,日本人還是沒有把你當作日本人(本來就不是日本人啊!)但是,他們會認為,既然你的日文都如同日本人般溝通無礙了,那就「應該」要變成日本人,就是「完全得照著我們的方式來做事」!
這時候你已經沒有「外國人」的優勢,對你的「尊重」及「禮敬」都已消失。完全就是把你訓練成一個真的日本人。可是,對於「日本人」這個身分,自己可是生疏的菜鳥(大概很多文化認知方面,比日本孩童還差勁吧!)。所以受到的打壓可想而知。
作家老侯曾說:「很多在台灣一級檢定通過、日文溝通無礙的朋友來到日本工作後,其實會發覺到,這才是學日文的剛起步而已。」
很多學好日文並赴日本工作的朋友,都因為此壓力而打消美夢。原以為學好日文就能大鵬展翅,沒想到卻墮入深淵;不得已只能回台發展。

放輕鬆的學習外語,與工作上的學習,完全不同,語言是具有無比的彈性的。

若你只是把語文當作旅遊及消遣用,心態就可以放鬆不少,短期的接觸日本人,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真誠及貼心,大多日本人都喜歡台灣人的熱情,我們雙方都能看到對方的好。
語言這個東西,是個媒介,就像媒體,可以相互溝通,可以傳輸理念、可以創造美好。
但也可以植入偏差思想,衝擊現實。
文 / 2019.9.18               
增修 / 2020.9.18
圖為2019年攝於
日本神奈川県
横浜市山下公園

喜悅是從苦惱中挖掘 2019.8.30


打球陷入低潮已數個月。

從小到大若打球十次,
總有六次以上是苦惱的。

但就為了那或許不到
那30%的快樂。
就不停止的付出。

這是打球的我
悲哀?還是喜悅?

聽起來這是很矛盾的事,
但卻是不只是運動,
而是很多技能及知識上的一個必然道理。

有挫折才會成長,
反覆思考反省改正,
才會蛻變。

苦惱難過,
換回的只會是愈來愈棒的技能技巧及心靈。

但會不會愈來愈快樂?
原則上是不會。
但這需要解釋一下。

在艱苦中,
會有很多快樂藏匿其中,
有時挖掘得到,
有時怎麼都碰不到,
心裡的態度影響著你,
抱持著愉悅,
通常就會有快樂伴隨,
從難過的痛苦中緩洩而出,
但心裡懷抱著憤懣,
就怎麼都尋不著快樂了。

所以快樂這個東西,
運動、技能本身不會賦予給你,
他是一面鏡子,
你獻給了它,
它就會回報給你。

文 / 2019.8.30

圖為2014年攝於
社子島社六濕地

大峽隨筆推薦文章

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2020.6.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

大峽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