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心》感想推薦 2018.7.12**


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心》讀後感想並推薦

故事大綱

這是發生在戰後明治後期東京的故事。
故事分為三段《老師和我》《雙親和我》《老師和遺書》

《老師和我》訴說主角如何認識老師的。
《雙親和我》則是敘述主角老家的家庭,重點在於家庭觀念。
《老師和遺書》是全書的重點,老師心中的痛苦歷程。

《老師和遺書》其實已構成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說要素,《老師和我》《雙親和我》這兩篇彷彿是它的序曲,讓它更為立體生動。

利己主義的內省

《心》探討的心理狀態、煎熬歷程都來自老師那一封長篇遺書,其實老師應該才是主角,這裡對於探討「利己主義」有深入的內省篇幅,似告訴我們「壞人」都是因為一時之間的「利己」,我稱之為「自私」- 造成的,無論是名利或愛情。

好友帶來的衝擊

老師年輕時的好友,是個修道磨練心志,極度要求自己達不盡情理的人,但這位鐵石心腸的人居然卻向他表達心事...說自己喜歡上一個女孩。
但偏偏這個女孩是年輕的老師非常喜歡的女性。

年輕的他心裡很難過,後來因為他擔心自己喜愛的女孩被奪走,為此搶先佈局,終於捷足先登與女孩論及婚嫁。但沒想到好友突然兩日後自殺了,好友的遺書中完全沒有提到對他有任何怨懟,但自己已產生了一輩子莫大的陰影。

他很愛這個女孩、以後也成為他的妻子,但總是不願意讓她知道好友死去的真相,他認為對她太不公平了,不應該讓她分擔這個心理壓力,最後老師找到一個他認為的機會、自認苟且偷生了幾十年,於是自殺了。

遺書到了尾聲,故事也在這裡終結。

當時的日本社會心理

日本是一個心理內斂的民族,在那個戰後的時代的價值觀比現代更為封閉,武士道精神及成佛求道觀念都還是充斥著民間社會,極度自制不麻煩他人的價值觀更是主流。

看著「老師」在內心掙扎淌血翻攪的時候,我自己以現代人角度總忍不住想:「為何不把事情說出來呢!?」「說出來就不會這麼痛苦了啊!」但那個時候的風氣及教育皆是如此,大環境是能控制個人意志的,現代人恐怕永不能體會「環境」為何會做出匪夷所思的舉動及思想?這和公共意志、社會控制、也跟盧梭的集體意識理論有關,總之,那時的社會氛圍就是這樣。

不麻煩他人的美德

不麻煩他人」的想法深植日本人心中,即使是在現代,日本也還是大多數人都擁有這種美德。不過既然是一種行為,那就有好有壞,因為怎樣的事算是「不麻煩別人?」這也都是自由心證,有時不說清楚、心裡覺得做了最好的處理,但是不說出來、不做出來,別人總是無法判斷你這麼做「到底有沒有不麻煩別人?」也許,根本就是庸人自擾罷了。

老師的遺書中,明明妻子對於老師的痛苦想要積極分擔,但老師偏偏認為她不應該承受!甚至老師還在遺書的結尾告訴主角,希望主角永遠不要把真相告知他的妻子。

現代與古代觀念的迥異

這裡我認為實在太過於自私荒謬,不過老師卻是站在「為他的妻子好」這個角度迴護著妻子,真讓我聽了不敢置信,夫妻間若不禍福與共,這樣怎麼算是夫妻?!我本人是對他妻子感到很同情。

不過在那個時空背景之下,這個決定是不是正確的我並不清楚,因為我「不能拿現代人的價值觀去評斷當時的事」,就如同那時明治天皇駕崩,一些忠心的大臣切腹殉死的橋段,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古代是很重要的思想,切腹自殺現代人聽來匪夷所思,但就是古代那時武士的價值觀,同樣的道理。

深度作品

此篇小說的思想重點很多,是極深度的作品,若挑出每一個提到的觀點及心理層面來做討論,我相信我一年也整理不完其中的感想,所以只概約籠統的提出一些心得。我相信最精華的部分就在於第三部《老師和遺書》的遺書中,老師的心理轉折及痛苦掙扎部分!這裡是大文豪落筆最細微、探索最深入之處。

當然,哲學心理及人生探討的文學小說,讀起來雖沒有阻礙,卻很沉重就是了。

夏目漱石《心》大峽推薦!

文2018.7.12
增修2022.7.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大峽隨筆推薦文章

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2020.6.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

大峽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