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徵信即將來臨 2018.5.24



在商業週刊1538期蔡靚萱專欄裡,人類社會將進入「數位徵信」的時代。

在現今社會,我們的金融信用等等都會在「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找得到我們個人的財產信用評價。

各位也都上過拍賣網購買商品,在交易過後買賣雙方也都會互給評價,這也是一個信用的雛形,大家對於評價分數高的人,自然會相對地放心。

但以後的數位徵信可就是一個大環境的人格指標,可不是只有單純的金融信用或網路評價,而是有一個專門機構負責評估,這包含了你在社會所有的行為,無形的或有形的一舉一動都逃不掉徵信的法眼。

舉個例子來說,當你闖了一個紅燈,你的大頭照就會顯示在紅綠燈的螢幕旁,直至你把罰款繳納完畢才會撤除。還有包含你在社交網站的朋友,諸如Facebook的朋友,若你的朋友是每日無所事事、常在不良場所打卡、賭博喝酒等等,即使這並不是你本人的作為,但信用評價也會被拖低,因為評等規則會認為物以類聚,這些朋友的所作所為很有可能會是你自己的寫照。

這樣能評比的項目只會愈來愈多,用你的行為跟大數據來互做比對,算出你的信用分數。

這樣的評比,好處是能讓優良信用的人處處可享受特別待遇,做任何事都不需擔保,幾乎一帆風順,但壞處是有可能會讓想改過自新的人無法翻身,無法面面俱到。

專欄作者也提到一點,這樣的評比將來都能用AI人工智慧自行找出信用規則並給予分數,不用假手人類來計算,這樣評估更為精準。不過AI自行運算的方式像是個秘密,就算是開發者也不會了解最後AI到底是用什麼運算邏輯去評分,這樣的規則若有發現問題,被冤枉的使用者會投訴無門!很難找到解決方法。

這些將是給未來人們的考驗。現在科技的進步速度已非往昔,想得到的事情或許在幾年內就能實現了,我們現在的一年,可不只是古人的100年而已。這樣的「數位徵信」很有可能馬上就會隨著潮流席捲而來。

我對於「物以類聚」的評分標準很是好奇,對於朋友是什麼樣的人,真的會關乎你自己的分數嗎?自己不是這一個圈子的人的確不會有機會往來頻繁,但朋友的所作所為要他人負責任,這則有些可議。不過既然是透過大數據來比對,相信會有更多的細節條件投入評估,而不是「一個朋友失戀酗酒,我就會被評低分數」這麼膚淺的運算吧?

示意圖摘自:
http://www.asi.csus.edu/navigating-the-gpa-system-how-to-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大峽隨筆推薦文章

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2020.6.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

大峽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