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旅遊的質感,而不是數量! 2019.4.1


有個不大熟的朋友,說我五天出國遊歷一個城市實在太短,只能走馬看花。

我說:「我沒有這麼多的假,但我也不是五天就真的能把一個城市給走遍,只能挑選幾個代表性的景點體驗,剩下的就留給下一次。」

他說:「我每去一個景點都要待個十天八天,細細地去品嘗它。」
他的精神值得讚賞,但所謂的遊歷一個城市或一個景點,我認為停留的時間並不一定代表深度,「主題」才是重點!

若沒有主題,那我請教大家一個問題,「台北市」停留多久算是細玩,停留多久算是走馬看花呢?這個問題是不是一點兒意義也沒有!我若把範圍縮小成一個「台北市文山區」,這也同樣沒有意義,因為一磚一瓦若都能研究把玩、仔細品味,你在這裡待上一輩子都只能算是走馬看花!

不過我若賦予主題,「建築」、「自然生態」、「歷史寺廟」、「城市規劃」、「美食」、「古蹟」、「科技」,甚至「百貨逛街」「流行生態」「服飾」「音樂」等等,這都算是遊歷城市的一個主題,縮小至一個主題而包容之,我們就可以非常自豪地說,我已經對這一個城市或景點有過深刻的體驗了。

我識得一出版工作者,他在10日內尋訪日本關西的大大小小獨立書店,探訪書店文化之美,並採集資料加上自我觀點集結成書,他的主題就在「書店」。

我在網路上看到幾個對老建材美學成痴的觀察者,短期內尋訪台南的老房子中的「花紋鐵欄」,這是他們的樂趣,無論他們到哪裡遊玩都是以這個特殊建材為主題;看到他們在網路上顯示的成果,真的很感動、也很有意義,他們沒有吃台南的美食、沒有去歷史古蹟,但誰敢說他們是走馬看花的玩台南呢?

有更多的人是運動迷或偶像迷,到了某地就是看比賽看名人,或是完全以偶像為主題的追星,探訪一切跟運動或是偶像相關的事務,這個主題也非常明確。

若我們沒有這麼特別的興趣,出外旅遊到達某個景點,我們就是「逛街、賞景、吃美食」這三個重點,通常大家都會把這三個項目做到淋漓盡致,但是不了解歷史人文背景的狀況下,你會發覺一趟旅行下來,會無比的空虛,也不知道自己是來這裡幹什麼!所以,在「逛街、賞景、吃美食」之下,我們還要加上一項,那就是「了解文化」。

「文化」二字不免感到莫名的壓力,旅遊放鬆的我們不需要這樣的喘不過氣,我給予另一個詞來說明,那就是「故事性」。

「故事性」舉個例子:

我們到了一家燒餅店,東西很好吃,環境很優,服務很好,可是你就是覺得缺少了些甚麼,那就是少了認知它的「精神與文化」。我若告訴你這一家的老闆少年時的經歷苦難,早期的困苦實幹,拜師自創調味出這樣的風味,直傳給孫子改裝店面成為現代的早餐店等等歷史.......你是不是覺得手裡的燒餅油條入口都飽滿了許多呢?因為當你得知文化,也就是發展出一套「故事」,就感覺任何事都不是那麼單調乏陳,而是饒富趣聞,津津有味了。

我們旅遊玩樂,若想要再那麼多感動一些、多充實一些,就必須稍微了解這裡的故事由來,也就是文化,否則就真是白來一趟了。

旅遊團都設有導遊,導遊在路程中都會說明景點的文化,這也是箇中道理了!不過我覺得到了景點聽導遊說明固然很好,但我更建議還沒有來到當地,就必須先在家裡做好功課,查詢這裡的人文風情及故事等等,現場再與導遊傾聽交流,印象更為深刻,遊玩也會更有深度。

回到一開始的重點,一趟旅程在每個人心中的份量是不一樣的,就看你故事和主題放得多深!這並不是待了多少天「量」的問題,而是心裡獲得的「質」,這才是關鍵。

圖片摘自:
https://www.gianttour.com.tw/exhibition17.aspx?area=2&no=6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大峽隨筆推薦文章

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2020.6.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

大峽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