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南懷瑾講述「金剛經說甚麼」一書,非常淺顯易讀,這是把南懷瑾先生演講的內容文字化而成,既然是演講授課,必然是平實的口語化,一點兒都沒有難度。
金剛經現在廣為流傳的中文譯本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姚秦朝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
由於金剛經原文字詞都是中文所欠缺,要維持原文的表達內容,尚要意境莊嚴,必須要有很高的佛學程度及文學造詣才能達到,鳩摩羅什法師文筆實是已臻化境。
即使作者將經書講述得很明白,但道理「聽得懂」與「吸收得進去」是兩回事,舉個例子:
問佛:「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意思是「這個心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淨、至善那個境界上?心裡亂七八糟,煩惱妄想要怎麼降伏下去?」
下一句是佛的回答: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意思是「一念在求道的時侯,就是這樣住了,就是這樣,這個妄念已經下去了,就好了,就是這樣嘛!」
這樣翻譯應該已經很白話口語了,但大家對於涵義卻是霧煞煞,「這到底是回答了什麼??」於是作者要說明「住」這個境界!
「住」這個詞的境界,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說明很詳盡,基本上來說就是-屏除雜念,心如止水,不讓任何俗世塵埃「住」在心上。
「住」這個詞也許能解釋成駐、註、注等等,總之就是要「無所住」,才能達到修佛的境界。
我講到這裡已經把概念說得很詳盡了,懂得人應該就會懂,但不了解的人即使我說到這個程度,應該還是不了解。我想這就是佛緣吧!
一個道理總是要有緣分才能悟得,不一定是佛學,同樣的道理在哲學裡找到與自己的連結,或是在聖經裡找到連結,這都是美好的緣分,而不是一定在佛經裡,大家也不必氣餒。
我為何要舉「云何應住」這一句例子也是有緣故的,作者說:「整個金剛經全部講完,就是教我們如何住,也就是無所住,不須要住。」
我節錄書裡的一個小故事:
「唐僧到了西天,見到了佛,佛就把大徒弟迦葉尊者找來,說他們從東方中國來的,很辛苦啦,功德圓滿,你把書庫打開,把最上等的佛經給他們帶回去。
後來把經書打開一看,結果發現佛經上一個字都沒有,只是白紙。孫悟空立刻大吵大鬧,被佛聽見了,就叫迦葉尊者來問,迦葉尊者說:你老人家吩咐,給他們最上品的經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給他們。佛說:唉呀!那些眾生不懂啦!沒有文字的經他們看不懂,你還是拿有字的給他換一下,拿那個差一點的。有字的經。
真正的經典啊,一個字都不須要,本來空嘛!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這個是第一義,就是一張白紙。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現在只好講差一點的。」
所以金剛經其實就是在講述一個「無所住」的境界,也就是「空」,連「什麼都不能想」這樣的念頭也不能有,否則就不是四大皆空的最高境界了。
金剛經是一本有趣的經典,其實很像《論語》裡學生問孔子的答客問!《金剛經》就是佛與弟子須菩提的答客問,在字裡行間開示道理。
我有與公司另一個學佛的同事聊過,她說:「我的老師跟我們說,學佛並不需要學習任何經典...」。
其實這說的很對,答案就在我上面引述的故事裡了。若我們知道了如何住,如何空!那所有的經典大可不必,就跟迦葉尊者拿給唐三藏的無字經書一樣!
但世人如我們,當然無法達到那種境界,所以才需要次一等的經書,或用更次一等的講述來解釋佛學道理,金剛經亦是。
我相信此書可以讓對佛學有興趣或對真理的追求者們,有很深刻的體悟,讓金剛經的意義更接近我們的心,找尋人生的真諦。
最好的享受莫過於體認到真理,接近上天、接近光明,這是無與倫比的快樂。(不過追求享受真理、悟道的滿足快樂,實在是悖離金剛經的真義!)
大峽推薦有緣者一讀,我在網路上找到此書的網頁版,可能不完整,但能讓大家一飽眼福。http://www.buddha.twmail.cc/2-3/Daimond3-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