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料理《馬旦馬須美麗餐桌》公司聚餐 2019.7.25


公司聚餐。

法式料理《馬旦馬須美麗餐桌






很棒的法式料理,我個人認為主廚有加入很多的特別想法,融合東西元素,自成一格的佳餚。



我們的菜單是特別設計的,不是一般散客能吃得到,也讓我們沾老闆的光,備感尊榮。


亦具備法式餐廳琳瑯滿目的好酒,加上公司收藏的美酒,讓公司一群品酒人大快朵頤。

不過我不喝酒,看著他們酒酣耳熱,心情也興奮起來了。



公司這兩個月來了三個新同事,此次聚餐為迎新會。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帶給我的心靈救贖與感動 2017.7.20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2》從小就是我最鍾愛的曲子之一,我的唯一CD版本《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錄音,被我聽了近20年,CD都已氧化報廢。

所幸當初還有轉錄成MP3,讓我還能反覆的聆聽。我相當篤定它將會伴隨我一輩子!

復活


交響曲的副標題是「復活」,這是基督教的神說邏輯,馬勒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一生充滿著乖離不幸,神是他的慰藉。

我小的時候並不清楚基督教的精神,只是單純的想「復活」的事,卻也並不是想到可怕的事。

是那時在接觸這闕交響曲時,我至愛的奶奶剛過世不久。一天早上撥放此曲時吵了爸爸
爸此時也正在想念他的媽媽(也就是我的奶奶),睡夢中隱約聽到口中在小聲唸著「媽!媽!。」

他後來對我發了火,怪我音樂吵醒了他...

這是非常難得的巧合「可以說奶奶復活在我們的心裡了..」當初我以此故事,投稿了一篇古典音樂專欄的極短篇,得到了一片CD作為獎品呢!

交響曲內容


馬勒的交響曲都極為長篇,此曲算是中型的長度,約100分鐘左右。

從一開始就會被交響曲帶入漆黑玄妙的境介,再由神帶領走出陰霾,靈魂得到洗禮救贖,終至復活。

這裏的選段是交響曲的最後三分多鐘的燦爛結尾,發出宇宙間最偉大的聲響,步上終點。

若你跟我一樣從頭開始聽,一路聽到這個全終止音的結束,可能也會眼眶溼潤,感動而泣。

馬勒說過,他永遠都需要人聲詩篇來表達他對神的崇敬!所以他的交響曲常有人聲及合唱,管絃樂編制也很龐大,襯托他要表達的上天聖聲,這也讓馬勒的交響曲很有可聽性,深度廣度都無遠弗介。

大峽推薦,但古典音樂入門者,很可能一時會無法接受它。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最終曲燦爛的結尾。
Mahler: Symphony No. 2

拉圖 指揮 /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Rattle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2019.7.20 增訂
2020.4.16再修訂

封面圖片摘自:

https://schoolofmusic.ucla.edu/event/ucla-philharmonia-chorale-and-chamber-singers-mahler-symphony-no-2/


網路社群帶給你的喜悅與痛苦! 2019.7.17


近兩個月頗為頻繁的在乒乓球討論區發言。

我雖然常常在自己的fb及部落格頁面上發言,但很少在公眾社團裡PO文表示看法。

這兩個月領教到了公眾網路的複雜度。

以前我不大清楚為何網路上會造成對立,或是霸凌,亦或是一發不可收拾的現象。也天真的以為:「不過是網路陌生人的發言,何必在意?」

----------------------------------------------

我在公開社團發文前也仔細思考過,必定要非常公正,符合大多數人觀念,也不能把話說死或大言不慚等等。務求平實,才不會會遭致撻伐。能做到必須「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能「保持謙遜婉轉」。

自認為已經面面俱到了。

事實上我的確照顧到了「大多數人的感受!」除了深有同感的球友熱切回應,也得到了很多肯定及讚揚,畢竟球友之間遇到的問題大同小異,只不過我把心聲訴說出來而已。坦白說,我在這裡也得到不少抒發及喜悅。

社團的陌生人給予的肯定,與自己的頁面朋友給的肯定是不同的,得到的快樂也完全不一樣。

但問題就在於那極少的球友。那極少的反對留言,可能就會將好心情攪亂。

我不能說這極少的球友都是以搗亂為目的,為反對而反對。因為有些人的確能提出好的想法,雖然他考慮沒有很全面,但總是他個人的經驗認為可行,所以才反對我的想法。我認為只要是正面的,我就虛心以對,雖然被反駁,但思考過後我仍覺得是激起火花,是有正面幫助的。

還有一部分人是:「把他人的觀念粗魯簡化後,予以苛薄的批評。」

怎麼說呢?我舉個例子。

我本身對3C商品亦很有興趣,常常瀏覽討論區發表的文章,自己對於這方面的知識也不可謂不精。

有一位樓主細心評測一支剛上市的手機,辛苦地寫了一篇長文。結果網友留言毫不留情面,
「一支廢機寫成這樣,你是被雇的寫手嗎?」(以上這句話我寫成大家看得懂的字義。)

以我個人的評斷,此篇文寫得很中立,絕沒有偏頗,所以斷定這個留言的網友是故意的。這就是「把他人的觀念粗魯簡化後,予以苛薄的批評。」

還有一例:

我曾看過一個探討外國人與台灣人文化差異的部落格文章,內容頗有深度。但第一個留言的人就發了四個字:「廢文一篇!」

可能他覺得這種差異有甚麼好說的,本來就是這樣嘛!或是他體會不出這樣的差異探討、語句深度等等。

但若看不懂也不需要直接批評吧?這也是「把他人的觀念粗魯簡化後,予以苛薄的批評。」

這種人也在我發表的文章留言板遇到過,雖然沒有到「廢文」這種嚴厲的批評。但卻也強烈感覺「把我的觀念粗魯簡化。」

這種感覺就比較差了,我心情也受影響。但我知道在公眾網路上絕對要忍耐住,若回嗆謾罵就沒完沒了了,我的心情也會愈來愈差,永無止境。這也不是我發文的目的。

所以我耐心回文,謝謝指教,並說這是球友交流,提出大家討論,讓大家抒發心聲而已等等。所幸我的軟化並沒受到對方的追擊,是個大幸。

--------------------------------------------

經過一段時間經營發文,留言交流的經驗。

有一個簡單的道理與大家分享:

「在公開場合發言,就算是無比中立、平實、符合普羅大眾正確觀念,都不能免除抨擊。」

因為有既得利益者,恰好說到對方的痛惱羞成怒。這都會引起反撲反彈。當然,反撲的言論可能很冠冕堂皇這都是為了要報復你而想出來的。

不過我得特別強調,若有人不同意自己的文章或言論,原因非常非常多,「惡意報復」僅僅是其中一種。不能以偏概全。

我這兩個月的經驗只是大海之一粟,是公眾網路的縮小版,僅是桌球愛好者2萬多人會員的小小社團,我都強烈的感受到網路力量非同小可。

若是政治言論、民生言論、社會論壇等等,可想而知這力量有多麼龐大!我相信負面言論可以把人逼上絕路都不誇大。常常聽到學生被網路霸凌而自殺,未成年人哪裡能承受這種壓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陌生人能帶給你無形的快樂,也能給予你可怕的痛苦。

在網路世界中可要謹慎。心臟不夠強,心不夠平心靜氣,不夠智慧化解爭端,在公眾網路發表言論可是會很難過的。


我喜愛的粉絲團老侯,也發表一篇跟我的感覺很像的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Salarymen/posts/2517031721682181

以下節錄自老侯 台北會社員 fb粉絲專頁:

我在敝臉書寫幾篇文章、覆蓋面小眾,照樣遇到難以討好的看倌。

平常發些政治評論的內容,招人嫌忌,還算是自作自受;就算寫些無關痛癢的考據文章,也惹人不快,那就真不知招誰惹誰了。

前年,寫了一篇關於「野合」二字的考據文章,稱「『野合』在現代遭到濫用,誤作為『野外交歡』」,就這樣一個內容,被一位看倌不依不饒地批評,說我「不學無術」、「誰把它用在『野外交歡』了?就你在用」,我好言相勸多次,他依舊火氣未消,搞得我叫苦不迭。

所謂「眾口難調」,敝臉書僅僅兩萬之眾,就已經存在這類品味獨特的看倌,當人數多到數十萬、乃至上百萬,要想盡如人意,直如俟河之清。

您說,現代「搞媒體」的(敝人臉書也忝居「自媒體」),猶如刀口舔血,豈是河漢之言乎?


圖片摘自:
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144492




勝者為王?勝者才能指導?業餘桌球者的幸福 2019.7.8


此文同時發表於2019.7.8的Facebook桌球愛好者聯盟社團。

不知各位有沒遇到過這類球友?

明明是伯仲之間,他贏了球卻以「技高者」自居,開始對你的技術「講評」「指導」,儼然是教練的姿態....我感覺不舒服之外,還有些驚訝他的「自我感覺良好」...

我個人也常常運氣好贏了比我更加優秀的選手,但我始終有分寸,光看對方的戰術及種種技巧就知道我不如他;但輸贏有很多因素,就算世界一流好手也有被無名小卒翻船過,我這一次碰巧勝過他,但也不能得意忘形,因為下一次就未必了。

就算自己的球技當真技高一籌,也不代表你有資格「指導」對方,除非你到了高出他好幾級的程度、亦或是對方開口請你提點!

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就是個懵懂無知的井底之蛙了。

我想起一個真實故事。

一個職業教練被介紹至某大學的桌球隊指導。在指導過程中有「一邊比賽一邊指導」的訓練方式。

這時一個球技不錯的學生贏了教練一局。教練絲毫不以為意,繼續專心的指導比賽時該注意甚麼,戰術該如何調整等等。

結果當天學校就傳出來新聞,說這個學生擊敗教練,每個人都把這個學生捧上天!據說是這個學生到處宣揚擊敗教練這件事,好不得意!

教練知道了這件事,只說了句:「這種輸贏很重要嗎?」

這位教練應朋友之邀才去此大學指導,其實他並沒有要長期接下這裡的職位,自從這件事發生,他就沒有再到這裡來教球了。

很多人都認為輸贏就是一切,無論在任何時空下皆是如此!其實這是很不成熟的想法。

--------------------------------------------

藉由此事與大家共同勉勵,若你是業餘或是愛好者,贏了對方一次兩次並不代表甚麼!提升自己、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有輸有贏是乒乓球的趣味,有競爭才有進步。若非大比賽爭奪,又非選手,何必這麼爭得你死我活?輸了球不用這麼氣餒,下次再改進!贏了球也不必這麼得意忘形,下一次的結果也不一定。

球友之間常說的一句話「球是圓的」!除了指「輸贏難說」之外,不也代表了內心「圓融之氣」?

球友之間相互交流不才是最重要的嗎?

純個人感受,23年球齡的桌球愛好者。

圖片摘自:
2019香港公開賽混雙冠軍
中華隊林昀儒、鄭怡靜
https://sports.ettoday.net/news/1463428

步伐是乒乓球的生命 2019.7.10


此文同時發表於20190710的Facebook桌球愛好者聯盟社團。

話說「步伐」是乒乓球的生命真是一點兒都不為過...

有時旋轉、擊球點、暴衝抽球扣殺吊弧圈、出手時機、戰術、打點...只要你想得到的任何技術,「步伐」沒到位就甚麼都別談了。
--------------------------------------------------------
最近有機會到台北一些球場看看。發現各球場地板材質大都不同,有很多的場地非常滑腳,甚至還有遇過地下室地板反潮,地板誇張是濕的。這大大影響到跑位,傷膝蓋甚至寸步難行,「步伐」根本是零程度,平時練得球在這裡完全發揮不了,只能雙腳釘在地上被別人荼毒。

講到這裡您一定發現了!既然地板滑,那對手也是地板滑,為何他就能贏過你?你根本是在為輸球找藉口嘛!

這裡我也不否認我在找藉口啦...
不過我輸球時絕不會在當下說理由,這是基本Sense,輸就是輸。
不過在社團這裡提起應該無傷大雅。

我找出一些不需要多動步伐的原因:

1.他的實力大過你很多,所以不必多動腳步。

2.他熟悉這裡的場地,也可能穿上相對應防滑的鞋。

3.我不知說出此點會不會造成大家的過度反彈...那就是「直板」的步伐必須動得比刀板多!(這裡可能牽扯到很多打法細節,當然絕非一定,只是說大部分如此。)

4.我覺得有些人的打法就是能極少動到腳步。例如;老球皮特別為自己量身訂做的比賽絕招,用絕對省力的方式可以贏得比賽,通常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怪球」!這雖然絕對贏不了正統球路的高手,但對於大多數人是綽綽有餘。(若有球友是使用怪球的,在下絕沒有貶意,請多多包涵。)

------------------------------------------------
我們回到主題「步伐」,一定有很多人覺得打球明明觀念很對,判斷來球也很精準,卻發揮不出來,那就可能是「步伐」沒到位。

步伐沒到位大約有三個原因,一是地板滑溜、二是被對手控制了,否則就是「體能不足」,也就是「累了」!

遇到上述三個原因,你就只有「輸」或是「打得很不爽」這兩個結果!

要克服步伐的弱點:

1.業餘選手不可能有太多時間增強體能,可能要調整戰術來解決。

2.被對手控制是無解,只能自己增強實力。

3.地板滑溜是去各地打球的業餘球友常遇到的(職業選手打球的場地應該都很讚,沒有這個問題!),建議可以準備多雙摩擦力不同係數的鞋,地板若真是濕的,還是有登山鞋這種材質可以克服(不過打桌球穿登山鞋太誇張了點兒!)。

否則,你就也該練就一身「不用動」就能打贏對手的招數吧!

最後我來出一個搞笑題:

現今世界排名第二許昕在濕滑的場地這一頭,對手是場地正常的退役選手蔣澎龍,您說誰會贏球呢?


圖片摘自:
2015中國蘇州世界桌球錦標賽雙打
中國隊張繼科、許昕。

http://roll.sohu.com/20150502/n412273236.shtml

年紀不等於經驗值,一個人可貴之處是在於交心後 2018.5.8



我們常常會把一個人的歲數,誤認為他是「擁有該歲數的經驗」,其實失準的機率非常的高。

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50幾歲的讀書人說起股票投資,頭頭是道,其實他操作股票的經驗僅只幾個月而已,我們卻會被他的其他方面的經驗(如談吐、氣勢等等)誤導,認為他是高手。

一個40幾歲上任的業務主管,發現他會在拜訪客戶時怯場,大家感到很不可思議。

其實,他以前都是內勤人員,業務工作根本才剛接觸,我們會被他的職位及年紀誤導,認為他本該就有比較好的業務技巧。(這是我的工作上遇到的親身經歷!)

我爸是軍校藝術系畢業,70幾歲的人看來也正常如一般老人,但他的人際關係相當於20歲,沒兩句話就說錯話得罪人,一半以上都是故意的,也就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說話方式!

這裡真抱歉,出賣我爸!不過也因為從不在乎他人,某方面他過得很沒有拘束。

所以我們常常掛在嘴邊說「那個人看年紀應該很有經驗吧,怎會連XX都不會?」

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即使年紀愈來愈大,也有很多很多經驗不足的事情!

會產生誤差的,是在於「專業知識」,縱是年紀較長,但不碰觸就絕不會產生經驗的。

我們所說的 - 年歲愈長,生活經驗人生閱歷會愈來愈豐富,所謂「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

其實是不一定的。 高學歷、高階地位,還有高年齡等等標籤都是一樣

一個人經驗和靈魂的可貴可敬,絕不在於外在標籤,而是我們細心品嘗過後的香醇

與他交心過後的體會才是最重要的。


圖片摘自:
http://finance.qq.com/original/caijingguancha/f1263.html

延伸閱讀:
聊天的話題,互動的方式
https://lifeshen66.blogspot.com/2019/03/2018323.html

大峽隨筆推薦文章

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2020.6.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

大峽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