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探路客按讚留言的準則是什麼呢?(首發於探路客平台) 2021.5.25*

Photo by Daniela Holzer on Unsplash

今天看了探友komoto小本文章,內容最後提到了「幫探友按讚」的內心想法,懷疑自己是真心喜歡這位探友嗎?還是只是回饋他曾經幫我的文按讚呢?等等...
對於按讚這回事,在探路客比fb上稍微輕鬆一點,不過對於按讚的動機還是很耐人尋味的。

我曾在fb上寫過一篇按讚粗淺分析

我覺得在fb按讚的人無非就下列三個原因:
  1. 覺得貼文好。
  2. 支持貼文的人。
  3. 喜歡給讚,只要不是實在不喜歡,都給讚。
但不給讚的原因就很多了:
  • 覺得貼文不喜歡或貼文中有隱射到身邊的人等等,不方便按讚。
  • 不常上fb、或根本沒看到貼文。
  • 貼文者是不喜歡的人。
  • 貼文者的朋友或留言者有我不喜歡的人。
  • 不想被其他的人知道我幫誰按讚或上班中不方便按讚。
  • 文字太多,我沒時間看,跳過。
  • 看看就好,覺得不按讚最好,省得考慮這麼多,麻煩。
  • 貼文明顯的說明是針對某一個朋友或某一個群組說的話,不關自己的事,不用按讚。
  • 該人貼文氾濫、例如一日10來次,實在無法時時刻刻關注按讚。
  • 對貼文有興趣,但留言過後,忘了按讚。或有連結其它網頁文章,看完忘了回來按讚。
不知還有沒有我遺漏的原因??
這些原因不一定適用探路客及部落格,起碼「文字太多」這一條在部落格上就不適用,因為部落格大多都是靠文字傳達訊息的。
還有就是fb上的好友及隱私部分會相互牽扯,剪不斷理還亂...讓按讚變成一個無比複雜的事。

大峽在探路客按讚

我在探路客按讚,絕對是完整看完才會給讚,就算是「特別支持作者本人」,也不會連文看都不看就按讚,因為這樣違背我的良心。
雖然我每一篇按讚的文都會看完,但卻不一定都會感興趣,所以像komoto小本說的「回饋」按讚,我也會這麼做。但我比較嚴格,我還是會看這一篇文有沒有用心及感動,如果是非常隨便的發文,我連回饋都不會給。
除了隨便的發文,還有偏激、爭議,還有我不認同言論的文章,我也不會給讚,無論作者有沒有對我按讚支持,我都不會回饋。

對於我不大感興趣的文章,我還是會欣賞文筆、照片、以及編排等等,最重要的是用心,即使文字不多或寫作表達不夠純熟,但用心和感動我也體會得到,這樣的文章我都會按讚鼓勵。

基本上,只要文章有我找得到的優點,即使一點點,我都會按讚,我的門檻不高,都會給予支持,給讚這種事自己開心就好,別限制太多,我看到好的東西若不給支持,自己反而會覺得對不起作者。
至於留言,我不一定對有興趣的文章都會留言,又好又感興趣的文章,有時我覺得已浸淫其中或感動莫名,或是有趣莞爾、或是知識量豐富等等,我反而覺得一定要評論些什麼反而是畫蛇添足。如果真的太想要支持這篇文章,我也會用「感謝分享、獲益良多、真是太有趣了」等等這種方式留言支持,但我這方面蠻看心情的。
不過常常在大峽文章留言對話的某些探友,讓我也不知不覺地認識了他(她)
的個性,我也會針對特定探友的文章留言聊天,這時就是「探友本身與我的交情讓我想留言」,而「文章」就變成留言次要的原因了。
對於「讚賞公民的五次拍手」,我都是把它當作甲上蘋果(6年級生應該比較知道這是什麼)來對待,如果「按了愛心再加五次拍手」,就是我的最高評價,「按了愛心加按一次拍手」就是給予小小鼓勵,以此類推,看我想把這篇文章給多少分的心情而已。
這部分我給的也是很隨興,只是第一時間的喜好評分,雖不精準,但很真誠。
讚賞公民的拍手數,好像是一種加密貨幣,使用上蠻複雜的,我懶得去研究,但看著它數字成長,心情很好就是了。

心情好不是因為幣值,是感受到探友的支持及鼓勵。

不知道我的感覺與各位探友的想法一不一樣呢?
大家在探路客按讚留言的準則是什麼呢?
  • 文2021.5.25

#按讚  #留言  #回饋  #支持  #探友  

術業有專攻,同一職業不代表是做同樣的事!2021.5.24**

Photo by Şahin Sezer Dinçer on Unsplash

 

啟發

公司所在的大樓發生一個小問題,讓我有些感想。
我們公司請了一個鐘點打掃阿姨,幫我們辦公室內部清潔。這不同於公區的清潔人員,就好比「社區的清潔人員」和「家裡請了一個幫傭」,這是毫不相干的事。
但是「公區清潔的主管」的觀念,就是「我們雙方都是清潔人員」,所以就該讓我方便,而不是我來幫你服務!於是指使她,「將垃圾收集到地下室」,但這是公區人員該做的事
「我們雙方都是清潔人員」這個觀念乍看之下好像很合理。
但仔細想想這樣的邏輯很奇怪,公區打掃的任務和私人打掃的任務明明就不一樣,也是不同的雇主聘請,薪水更不一樣,這怎麼能用一句「我們雙方都是清潔人員」來一句帶過呢?

相同職業別相同職稱,也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工作

我們常常會誤入這個陷阱之中,認為同樣的職業就該做些甚麼樣的事,完全不認為每個同樣的職業都有不同的雇主、雇主給予這個職業的重視和薪資都不一樣,當然做的事情也完全不一樣。
相同的職業當然有諸多雷同的之處,還有道德精神方面亦可能通用,但是不同的公司與雇主、不同的人與環境、不同的任務,即使是相同的職業別相同職稱,內容可以高達85%迥異的。

把職業粗糙簡單化的例子

  • 你們老師不是應該都要這樣嗎?
  • 醫生不都會這麼做嗎?
  • 同樣是修水電,怎麼作法都不一樣?
  • 都是廚師,怎麼這個也不會?
這些話你我一定常聽!
最讓我傻眼的一個例子,前一陣子有個古典鋼琴音樂才女,被朋友瞞著去參加直播現場,但卻是要她即興演出她不熟的流行曲式,她心裡知道被騙了很難受,好友壓力催促之下,她情緒徹底失控。
網友批評她根本沒實力,音樂才女是假的等等攻擊言論,但大家完全都不指責直播事前沒有對她告知和準備,這就是一個把「音樂人」粗魯的塞進一個模型裡,當做同一個產品看待!明明仔細思考過後就知道,音樂細分的類型很多,學習的科目都不一樣,怎能囫圇吞棗式的當作是同一種東西呢!
以前我在電腦書籍的出版社,碩博士電腦專家一籮筐。有一天,一位教父級程式設計的大咖作者來請教我Outlook的使用細節...我一時不敢相信電腦專家居然問我這種粗淺的軟體問題?!

他說:「電腦」這個領域這麼廣!我哪可能都知道?
這個回答很自然平常,卻讓我一時之間茅塞頓開,這不才是真實的世界嗎?

最後

看待職業,就是需要一個尊重與感恩,尊重他的專業,感謝他的知識帶給我們的幫助,但卻不要用狹隘的心去認為他應該要幫你做甚麼?或是把他們的專業廉價的一視同仁,要將心比心,也要發揮自己的邏輯去思考一番啊!
  • 文2021.5.24
  • 增修2023.5.24

珍惜 - 善待我們的好主管 2021.5.12*

 

Photo by Roland Samuel on 

當兵的時候,覺得學長欺負學弟的傳統很要不得,為何自己被欺壓,將來也要施暴於學弟身上呢?
註:我個人當兵時並沒有遇過霸凌嚴重的事,算是幸運的阿兵哥,但學長板起臉孔或扮黑臉的威嚴仍在。
後來我當上學長後決定不要這樣對待學弟;結果有位學弟根本不甩我,甚至沒禮貌的爬到我頭上...但我實在不願板起臉孔來對人。
上下關係不確立,對下就指揮不動,對交辦的任務就無法順利達成,這是團隊的損失,也代表上級能力不足。於是我了解了主管的作用(當兵時的學長學弟制度,亦算是上下級的關係。)
當然可以與下屬交心,但你必須確定能在執行任務時會服從你的命令。否則,你就只能事先用力量強迫壓制使之屈服。(當兵時霸凌學弟就是這樣的概念,尤其當兵時三教九流之人混雜,根本無從「因材施教」,直接打壓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我就是因為不願使用這種方式,認定自己對學弟好,學弟就會支持我...結果事與願違,有的人(我這裡強調是部份的人)就是奴性重,你不把他踩在腳底,他還認為你不夠強呢!

出了社會後的領導模式

出了社會做一位領導人,即使只是小主管,都必須要營造上下關係的界線(當然不是部隊這種的欺凌模式...),否則你就無法帶好團隊,沒有權威的領導就無法凝聚團隊,也無法達成目標。

當然,還有很多的方式能在和睦共處之下達成領導的目的,但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製造上下級的清楚界線,建立絕對的權威

領導有各種不同的面相,你遇到哪一種領導風格的主管,幾乎就能確定了你在這裡的工作態度和處事日常,對自己的未來也有極大影響。

感恩的心

如果,你遇到了一位上司對待你不錯,讓你發揮所長又不會頤指氣使,也沒有與你上下劃清界線,我們就該要有感恩的心。設法改變心境換位思考一番,努力達成他交辦的事,你的付出不只是報答他,也是對自己良心的肯定。
當你遇到一位好主管,你心裡是知道的。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好主管有時並不是絕對值,若平生遇的都是差勁的主管,即使現在的他只有60分,你也會痛哭流涕的感恩;反之,有時主管做得再多,下屬怎麼也覺得他不好。

珍惜對你好的上級,也是珍惜自己的際遇。

如果一定要對你苛刻、嚴厲、甚至欺凌,你才懂得服從,那你就是一個奴性堅強的俘虜,或是一頭被馴服的畜獸而已。
  • 文2021.5.12

日本電影《拉普拉斯的魔女》觀影感想 2021.5.10*

 

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main.html/id=8189

2021年看了2018年上映的日影「拉普拉斯的魔女」。

此為心得,劇透部分見仁見智,我沒有解謎也沒有說明劇情來龍去脈,可放心服用。

這是東野圭吾的小說作品改編,我沒有看過小說,直接欣賞電影。

乍看之下這部片不如期待,但在我消化思索過後,往作者想要傳達的理念去體會,大致上能懂得意義在哪裡;電影差強人意應該不是出自於小說原著本身,可能是導演改編的問題。
https://www.walkerland.com.tw/subject/view/101097

電影的選角

電影找來了中生代及年輕世代的櫻井翔、福士蒼汰、廣瀨鈴等演員陣容,老實說扮相都不錯,演技也沒有挑剔的地方,但就是凸顯不出特色。也許原著的設定裡性格都已經確定,但我相信若是不一樣的演員擔綱演出,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效果。諸如重要的「甘粕才生」一角由豐川悅司飾演,就完美無可挑剔;刑警「中岡祐二」玉木宏也詮釋得不錯,但劇情上很可惜,沒有玉木宏能多加發揮的空間,推理劇的刑警角色一向很重要,但這部戲卻被硬生生的絆住後腳,中岡刑警角色被逼得無法出色,可能是原著劇情就是如此設計,可惜。
右一玉木宏飾演刑警中岡,左一櫻井翔飾演青江教授 https://tinyurl.com/yjxj5d5f

片名及主題

拉普拉斯Pierre-Simon, marquis de Laplace是一個法國天體力學及數學家,他在1814年時提出一個理論,若有人能知道在一個時刻裡所有產生自然運動的力,以及能組織解構所有自然物體的位置,那他就能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運用規律運算所有事件發生的經過、過去、以及未來。如此這人就能夠預測未來及宇宙的能力。
這部「類」推理劇的主軸就是這個理論,「拉普拉斯的魔女」就是擁有這個能力的人。這個能力不被東野圭吾設定為「超能力」,亦即她並非「創造」不可能的事,而是「根據線索」來預測事情的發生,只不過這種預測幾乎接近神就是了。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故事主軸,淡化了推理劇的本質,反而意義上偏向科幻,但卻還是使用推理劇的陳述模式發展「案情」,結果兩頭不討好,也難怪大家會有一絲失望。

故事裡的反派角色,正好呼應主角拉普拉斯的能力,也就是說「就算能預測未來,也無法預測扭曲變形的人心」。東野圭吾總歸還是離不開「人性」這個課題。

除了人性,也在「人類能預知未來」這件事上多所著墨。對世界來說,這是一種「抹煞創造性」的多餘力量;這種能力在人類此時此刻產生,為時太早。  或許這個能力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必需」,只不過那時候「運算未來」的就是電腦了。

電影的缺點

回頭說一說,為何這一部電影普遍反應都不好?
也許是原著就不OK,也可能是出在改編成電影的環節不夠力;但我個人認為,是因為東野圭吾加上了這個「類科幻」的情節(之所以是「類科幻」而不是完全的「超能力」,是因為有了超能力就沒有「推理」的意義了!)模糊化推理劇的主體。
另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在「沒有在整體的觀影角度上營造焦點」...
以往的推理劇著重在辦案過程:
  1. 抽絲剝繭。
  2. 線索反覆追尋。
  3. 辦案誤導,之後案情膠著。
  4. 因主角靈感湧現再重複求證。
  5. 破案並逮捕犯人。
  6. 探討犯案動機及人性,還有過程、環境下衍生的故事。
但此部片的設定是:
  1. 「刑警辦案最終草草收場,被掩埋真相」。
  2. 「殺人兇手一死去一消失,但並沒有針對案情解開謎底」(因為主軸都被移轉到類超能力上了)。
  3. 「瘋狂反派到後期雖有顯露瘋狂的目的及醜陋人性,但亦被「類超能力」這件事模糊焦點。」
所以完全都沒有大家看推理劇預期的興奮點
另外,主角青江修介教授是主角,但卻是最平淡無味的主角,讓人感覺可有可無。

個人推薦電影欣賞視角,可提升觀影品質

要擺脫上述的觀影缺點,我認為要把電影的觀看角度設定正確,可以用「青江教授的事件簿」「青江教授的異見聞」等等模式套用,就像東野圭吾之前把重點放在物理教授湯川學(神探伽利略),或是刑警加賀恭一郎(新參者)身上,我們看電影時不要從上帝角度切入縱觀全劇,而是從青江修介教授的日常視角切入,那就會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而故事最後的那些過程、意義、結果,若都從教授的口語述說(甚至從電影一開始,就是用青江教授的口語在說故事,那就更好)
這就像是他一個人遇到的奇異事件,讓他從一個殺人事件明瞭世界的兇惡、人外有人、還有自己所不知道的世界及人性,最後體會到一些人生真諦...這就會有趣很多,我相信循此來深入講述這一個故事,就不會太過於乏善可陳了。

拍電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我的看法當然是馬後炮。

但已經看過此片的朋友,不妨試著從我說的角度看這部片,就會比較釋懷。

這部普遍網路影評不推薦的電影,我認為東野圭吾的精神完整存在,北海道拍攝場景很棒,電影效果和懸疑氣氛都具備,只是劇情及演員的切入角度在我們心裡稍加轉換,就可以是一部很棒的影片,所以還是建議大家要試試看。
是為心得。
  • 文 2021.5.10


電影《假面飯店》,職業意識下的不同思考,值得一看。 2021.5.6**

 

https://xn--rck8fl98i.com/?p=17801

此文是屬於心得感想,甚少劇透。

2019年的日影《假面飯店マスカレード・ホテル》我直到2021年才發現,還好沒有錯過這部精彩的電影。
2021年的現在《假面飯店2-假面之夜》電影的第二部已經推出,可以期待精彩延續。

《假面飯店》是東野圭吾原著小說改編,東野圭吾推理影片及小說我已看了不可記數,是個多產的作家,最難得的是作品內容幾乎都在水準之上,說是神人也不為過。

https://hon-hikidashi.jp/more/115004/

東野圭吾推理作品最不容易的就是刻劃人心與心理創傷的黑暗面,因為推理劇的過程通常都會有人死於非命,既然是不得已殺人,當然就有心理創傷,不過在東野圭吾的眾多推理脈絡中,也會講述光明面,讓大家跳脫痛苦及解不開的枷鎖!絕非一般的推理劇在破案了之後,就不太太講究探討那一線溫柔以及善良靈性

所以每當看完故事之後,都會在心裡震盪好久,撫平漣漪,一一去消化內容、細細品味及思考。

假面飯店的演員

《假面飯店》的男女主角木村拓哉長澤雅美,是家喻戶曉的演員,而所有的配角都是我們在日劇上經常看到的面孔,陣容堅強。長澤雅美和飾演犯人的松隆子是我當年超喜歡的女星,哈日的心靈寄託... 我查了一下她們的年紀,原來松隆子今年已經44歲了,超訝異;不過在這齣戲裡長澤一直都是著飯店套裝,所以看起來很成熟,我以為她跟松隆子年紀差不多哩!其實長澤只有34歲哩!真是對不起她。

假面飯店的意義

《假面飯店》的「假面」及「飯店」,是這個劇的裏與外的兩個重點,精華就是在「假面」兩字,容後向大家說明。「飯店」則是整個最重要的場景「柯迪希亞飯店」,另一個意義就是「飯店」的文化與接待精神

假面」兩字在內容中有提到:

「來飯店的人,都是戴了面具的客人;作為一個飯店人員,會想像背後的真面目模樣,但不會窺探或嘗試撕破假面具,某個程度上,客人是抱著參加一個假面舞會的心情而來。」

這句話也適用於很多的服務業,站在服務業的立場,顧客至上的中心思想不容質疑,服務業要求完美的日本人,對於顧客隱私是當作一般的尊重,心裡即使好奇也不能去干涉顧客的真實心意,使客人感到安心及窩心

不同職業的專業精神

在這部戲裡,犯人即將預告在飯店殺人,喬裝成飯店服務人員的警察新田(木村拓哉飾),則是站在刑警的立場,對每一個可疑的人進行懷疑
這樣的做事態度與飯店服務精神大相違背,因此與飯店人員山岸(長澤雅美飾)觀念產生了很多矛盾,山岸是負責教導新田的飯店接待工作負責人,也是個優秀的飯店人員。
兩人在戲裡遇到的事件中,在不同立場的交互作用下,兩人都啟迪了很多換位思考模式,從一開始的對立到最後都能諒解對方,化解歧見及溝通的過程,我覺得很細膩。

在「飯店服務人員」與「刑警」的工作原則上,我們看到了很多現實面及兩難。

對於我們觀眾而言,對兩個相迥異職業的概念細節,同時間體驗立場互換,讓人有探索下的興奮感。對兩個行業的性質及精神感同身受,或許在這樣一個劇情呈現下,我們對不同行業的工作者,也能給予更多的尊重,我覺得這是作者給的一個啟發。
http://blog.livedoor.jp/kabu1239/archives/65945249.html

劇中的主軸犯罪事件只有一件,但前半部戲都在這個案件還沒發生的氛圍下,營造了很多個小事件,穿梭在男女主角的職業意識下的角力與溝通,不斷磨合。

女主角發揮了很多「飯店專業」讓客人倍感溫馨,男主角也發揮了很多「刑警直覺」戳破難搞客人伎倆,免於飯店受到損失;兩邊的作為都互有利弊,但有時也互相矛盾,不知該怎麼做的無所適從...
這上半部的幾個小事件我覺得絲毫不比後半段的主軸遜色,是作者醞釀雙方的價值觀,讓整部戲充滿靈魂的高明手法。

電影的配樂是使用管弦樂,由日本有名的電影配樂家佐藤直紀製作,音樂很有震撼力,是電影的一大亮點。

基本上所有的場景都是飯店內景,動員的演員雖很多,但基本上應算是小成本的電影,但這也意味著都是「演員及劇情」撐起這部電影,讓「劇本」和「演員表現」成為這部片的最大賣點,當然這畢竟歸功於導演鈴木雅之

是為心得。

文2021.5.5
增修2021.11.8

大峽極短篇集 2021/04*

 大峽時常在社群發一些短文,每月將這些短文匯集,與各位朋友互相交流。


淡水日落 攝於2021年

2021.4.13 道理的吸收

「道理」還有「真知灼見」其實處處可見,但我們不見得願意吸收。
因為說道理的這個人不對勁,那一切都變得不對勁。
我們內心也許常常都知曉答案,但卻需要一個你信任的人把它說出來,你才能真正的內化,並相信這才是你自己的東西。
這好比空氣流動在我們四周,當有科學家告訴你沒空氣就不能活了,你才知道原來空氣這麼重要。或是當你呼吸困難時,才會知道空氣的美好。
也就是說,我們人存在的意義,就是要由你相信的人賦予你,或是你受到教訓之後才會得知。一般人都是經由這個順序了解世界,並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
如果我們能跳脫這麼模式,能分辨道理就是道理,不需要由特殊的人灌輸於你,也不需要經由經驗或教訓後才能恍然大悟;那即是一個性靈自由成功的人,他們會謙虛的看待世界,慶幸自己存在的美好,朝向精神富足的生活邁進。
Photo by Paul Green on Unsplash


2021.4.6 高中暑假單車環島趣事

小時候與表弟一同騎單車環島。
我沒有太多騎單車的經驗,遇到山路爬坡道,騎的很吃力,很想下來推車。
這時表弟眼神向後挪了一下,我看到一個阿伯用力踏著踏板,奮力拼搏。比我們歲數大這麼多的阿伯都沒有下來牽車。我們兩人怎能下車...於是我懂了表弟的眼神,繼續咬緊牙關。
不久後又到了一個山區,坡度更陡了,實在好難騎,表弟在單車上的造詣較好,但他偏偏在環島時誤騎了一部10段變速的車,當要環島翻山越嶺,至少需要18段變速才夠用!所以表弟騎乘斜坡時,用上的力氣比我多了一倍,也快要不支...我們看到阿伯也騎不動下來牽車,太棒了...
這時我倆同時看到一個年輕女生在不遠,努力往上騎。我們倆對望了一眼,似乎懂了,咬緊牙關,死都不下車直到目的地。
開玩笑,女生都不下車努力向前,我們男生怎能輸!?
因為種種的面子問題,我們倆終於在高中暑假完成了單車環島的壯舉...真是個好不立志,好蠢的故事。

光華三創大樓前《南瓜》草間彌生 攝於2021年

2021.4.15 不回覆的問題

在line的對話中,有一種很耐人尋味的狀況,就是刻意不回覆某一個問題,或是刻意不回應某一句話。
並不是已讀不回,對方有回覆訊息,是有回應的,但就是避開某一個問題或某句話。
可能有時訊息太多被蓋過,可能忽略了這句話的回覆,但是我們會發覺,還是有些事還是會被刻意忽略,追問下也只能得到「嗯」等敷衍回覆。
反問自己,的確也是有不感興趣無聊的話題或莫名反感等等,不想回答某些問題,或是這個問題太複雜懶得想乾脆跳過,或是問題本身沒錯,但問的人不對,這樣也會讓我想要刻意跳過。
設身處地同理心如此一想,當然就不足為奇了。當與各類朋友line往來時,會不時的遇到這個門檻,蠻有趣的,卻也很困擾,需要仔細的琢磨思考,才會了解箇中玄機。
當我們面對面說話和通電話時,也會發生這樣的斷層,不過狀況有所不同,因為在說話當中速度較快,很容易忽略內容,這跟line訊息一個字一個字的清楚顯示在眼前不大一樣。

現在我用line通訊,已經成為反射性思考,很在意對方跳過的、或不回覆的那句話,這都有一股濃厚的盡在不言中氣氛,讓我不免去探討一下對方的心態...

碧潭風景區一角 攝於2021年

2021.4.19 球場悶熱感觸

有一天球場好悶熱。
公家的社區里民場地需要28度以上冷氣才會運作,當天的26度剛好讓球場處於尷尬,悶得要命,還沒開始打球就汗直流。
我發覺悶熱會讓體力直線下降,下降之後就會跑不到位無法冷靜,無法專注就會隨意發力,導致打不到點或是肌肉痠痛,然後就是疲勞輸球及身心沮喪...

只能說,球類運動就是體力的戰爭,不需要體力就不能叫做「運動」。

期待明日打球能有舒適的溫度...


信義區寶麗廣場 攝於2021年

2021.4.22 在同一個水平才有信任

A和B說的話一模一樣,但他總是聽A的,把B當空氣。
為什麼呢?
當你要取得跟一個人的話語權時,先要能讓對方承認「我們是同一個水平」,這樣對方才會對你的話信任。

「水平」存在於對方心裏,學歷、地位、談吐、舉止、甚至金錢、穿著、品味、長相等等,都是對方的標準。

若不知道對方衡量的標準,任你再有道理也無濟於事,他只會把你當空氣。


心中山廣場 攝於2021年

2021.4.29 標籤

幾個普通交情的朋友一起吃飯。
A君開口了:
「B君,我常看到你在大峽FB按讚ㄟ,果然你是粉絲!」
後來B君就很少在大峽的頁面按讚了。

結論是,我們都很不喜歡被別人貼上標籤。

若你硬要對我下標籤,我就乾脆甚麼態度都不表露...
FB是一個社會縮影。

其實,甚麼都不做還是會被下標籤,群居人類就是靠「下標籤」來區別異同的,與其低調行事尚且被貼標籤,還不如徹底表明態度而被貼標籤還比較好吧?


下個月待續...




大峽隨筆推薦文章

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2020.6.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

大峽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