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1988年漢城奧運(那時還不叫首爾。)過後,徹底迷上了體育運動,激發了我的決心,要努力發掘並學習一項屬於自己的運動不可!
籃球
首先是我最早接觸的籃球。
在漢城奧運我下定決心之前,我就常打籃球。
因為我那個時代的學生,都得打「籃球」,那是男生在運動場上一定會參與的運動,我也以為自己應該要更喜歡這項運動,因為我在那時的身高就已超過180cm,每個人覺得我該打籃球...但很可惜,我並沒有產生興趣。
籃球比賽中暴力碰撞拉扯,眼鏡被弄壞了好幾副,身上也多了些挫傷,我在比賽中發狠也比拚不過別人兇猛,各方面我覺得自己技術上不來,也沒有入迷的感覺,應該不大適合我...
籃球,之後只是淪為與幾個好朋友茶餘飯後的遊戲而已,變成玩票性質。
撞球
國高中時代,「撞球」是男生很流行的球類,它不用這麼耗體能,但這個運動很精細,需要很專注的精神力判斷細微,挺不容易的技術。
那時候學校方面不鼓勵打撞球,不是因為撞球本身不好,而是場合太複雜。撞球場合總是有些不良分子惹事生非,那時「撞球間」的話題爭議頗大。
我很想要稍微粗獷一些的運動,並能流汗!但不想要籃球這麼野蠻(請原諒我用「野蠻」這個字眼!),撞球的場合也不能避免的要吸大量的二手菸,我想還是不適合我。
棒球
棒球是台灣的國球,每個想要運動的孩子當然會想要嘗試,不過這種團體比賽的運動,必須要從無趣的個人練習開始,所以我嘗試著從傳接球開始。
當我看到這麼硬的實體棒球,飛行速度這麼快的砸向我,我有些恐懼...
可能是我沒有那個環境,沒有管道對棒球深入鑽研,當買個手套傳接球甚麼的之後,我就失去興趣了,這種運動真的需要有人帶領入門;如果是現在的網路時代或許還能找到學習方式,但是小時的我,是摸不出甚麼興趣的。
於是,棒球在我人生裡出現的很短暫。
羽球
羽球在小時候接觸過,後來30歲左右又開始拾起拍子打過一陣子,我可以說羽球是我第二項「會打」的運動。
我對「會」一個運動,定義比較嚴格,我認為所謂「會」一個運動,不一定是要打得非常出色,而是要對運動本身了解有一定深度,技巧和基礎訓練有一定的體會,不是拿起來玩兩下就叫做「會打」。
我認為我打籃球和撞球,接觸的時間都不算短,但我不認為我「會」打,因為我從不花時間去好好思考該怎麼打,也沒研究過相關資訊,未投入其中。
充其量它們對我來說,這只是個「遊戲」,跟「會打」沒有直接關係。
羽球的過程
我很想把羽球打好,但30幾歲才要開始拚,為時已晚。
但我還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已有一個最有興趣的運動「桌球」,無法把大量時間投入羽球!
還有,羽球在體力上負荷太重,我的耐力在同級比賽中無法承受太久,常喘得上氣不接下氣。我的體重太重,網前小球把我膝蓋折騰的隱隱作痛;我覺得這樣下去羽球反而會拖垮我的健康,所以最後還是放棄了。
羽球的瓶頸
每一項球類運動都有它的精細度及體能消耗程度,體能消耗愈大的運動,往往精細度相對少,但同樣都需要意志及精神來達成目標。
我的體能上不能負荷羽球,但桌球卻可以,不過並不代表桌球不需要體能,桌球的體能重訓是一切進步的基礎,沒有體能,手與腳及爆發力持久性都會打折,比賽的勝負就差別在這裡!
技術是招式、體能是內功,沒有內功就只是花拳繡腿。
我所謂我能負荷桌球的體能,是能將體能跟技術維持在相等的條件而不會有落差!我可以用現有體能而增加一些技術,而不像羽球「體能」部分占比偏高,被完全限制住,無法精進。
接觸羽球的時間並不長,但我卻有一段時間仔細研究並練習,很想把它打好,所以我認為我「會打」羽球。
不過很可惜的,程度其實沒有這麼好,頂多算得上業餘低階而已!
桌球
一輩子能有一種運動伴隨著已經夠了,我沉浸30年的桌球,雖不能說是好手,也不能說是選手,但卻是認真的「粉絲」,全方位投入興趣的愛好者。
我並沒有把全部精神放在精進技術,因為我把它當作是興趣,各方面都涉獵!除了技術、打法、訓練,還有器材、球星偶像、球類動態,打球的心理研究的興趣都涵蓋在內,「精進技術」只是興趣的延伸,因為又不參加大型比賽,這麼拚也沒有意義,更何況太認真練習還會抹煞興趣呢!
我不會把「贏球」當成第一要務,但打的絕對要舒暢開心!精進技術只為了不要在相互交流時差距過大,如此而已。
桌球的魅力
桌球的精細度較高,但體能同等重要,兩造的地位相等。
當你一拿到籃球,可以輕易的丟著投籃。
當你一拿到羽球拍,兩人可以輕易的定點拍打羽球。
當你拿起棒球,兩人起碼可以輕易的傳接球。
但你一拿到乒乓球拍,球是打不到對方球桌的!兩人撿球就能把你的耐心磨光,更遑論能和對方有來有回。
這就是桌球的起始點還有運作結構上精細度的不同,這也是我引發興趣的原因,帶領我到現在。
說到底,運動沒有簡單的,好的運動員都令人欽佩,這只是我的個人生涯所嘗試過的運動。
增修 / 2025.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