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流士《A小調第四號交響曲》的感動分享 2020.4.29**

這一組的西貝流士交響曲及的CD封面,是最符合我自己的聆聽意境, 極光大地的景象。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3ZlNYSsMexuvr6otqru4SL
Jean Sibelius:Symphony No 4 in A minor, Op 63 西貝流士:A小調第四號交響曲,作品63 

個人感動

西貝流士的七首交響曲已經聽過數十遍,當初只有第四號交響曲認為太艱澀難懂,我雖一直嘗試去聽懂它,但還是我最少碰觸的一首。
歷經幾十年後,我赫然發現第四號才是最有深度的傑作。
只是它昏暗晦澀,把意境深藏,無法信手捻來就可以食之有味,必須要進入它的想像空間方能體會那種無涯的夢幻情境與畫面。 

古典音樂部落客夏爾克說: 「我個人習慣稱這首曲子為北大荒交響曲,因為讓人感受到在荒原的艱難,或是說人生的艱難,偶爾的歡喜就更彌足珍貴,像是寒夜中的火光(當然演奏起來也是相當艱難)。」 

部落格內有專業角度從各段音符分析樂曲的說明。 

 「北大荒」這個詞我心有戚戚焉,當第一樂章奏起,我就想起了北極圈夜晚草原,第二及第三樂章我都還沉浸在極光的壟罩下、還有刺冷的深夜!我若一人閉上眼聆聽,也許會驟然發現自己悵然若失的在北極圈荒煙禿草夜裡徘徊,凍得發抖緊縮,天際的北極光又是那樣幻麗,如夢似幻。 

第三及第四樂章回到了白天的荒遼草原,冰凍的湖泊,偶出現輕快戲謔的活潑,恐怕是之上的偶見的飛鳥及植物的溫潤吧?半數雪白的壯麗,開啟了憧憬希望,無盡的浩瀚廣闊,滄海一粟渺小的微不足道,更讓我們體認在這世界上,唯有內心寬厚才能吞吐海納百川之氣,因之而成大者。 

圖為筆者表弟加拿大北極圈探險照片,遇險而傷,杵著拐杖向大地吶喊著,這不就是這個氣概嗎?
台灣唯一探險畫家陶天麟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716415403&fref=profile_friend_list&hc_location=friends_tab

樂曲歷史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芬蘭作曲家,晚期民族樂派浪漫主義代表。第四號交響曲是西貝流士創作完成於1911年。 

西貝流士1908年時做了一個咽喉的腫瘤手術,導致他在往後幾年都生活在復發的痛苦陰影當中,所以曲中的絕望與掙扎是他的切身之痛,悲慘陰涼的氣氛溶入了作品。西貝流士自己也說:「這是一首建築在心理上的交響曲。」 

以下摘於雲翁的部落格: 此部落格亦有此交響曲非常精闢的解說。 
「蘇格蘭音樂學者謝西爾‧格雷(Cecil Gray,1895–1951)説,此曲樂譜中,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多餘的音符,其形式是西貝流士作品發展途上的一個里程碑。此曲完全沒有訴諸官能的地方,因此不會成為大眾化的通俗音樂,但對少數人來説,應該會成為西貝流士最偉大的作品。他大概沒有寫高於此曲的作品。經格雷這麼一説,此曲突然就被認為是西貝流士交響曲的最高傑作。」 

大峽強力推薦。 

西貝流士:A小調第四號交響曲全曲欣賞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or 

文2020.4.29
增修2022.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大峽隨筆推薦文章

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2020.6.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

大峽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