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臨彬 / 給管管《那個喜歡看鳥在月亮底下飛翔的人》選自泰瑪手記 / 方壺漁夫
1971年4月16日發表於「聯合副刊」,聯合報。
內容皆經爾雅出版社授權沈臨彬本人所有,歡迎轉載分享,唯請註明出處,感謝。
作家日記 沈臨彬《去淡水看海》選自泰瑪手記 / 方壺漁夫
年代不詳,正月十九日作於新北投楓樹街
發表「本土副刊」,自立晚報
1985年7月20日編入作家日記「人生船」』爾雅出版社
內容皆經爾雅出版社授權沈臨彬本人所有,歡迎轉載分享,唯請註明出處,感謝。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
閱讀《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的點滴想法。
貝克特說:「友誼是一種社交上的權宜之計,它不具有精神意義。」
「對於不做表面功夫的藝術家而言,拒絕友誼不僅合理,而且必要。因為精神發展唯一可能性在於深度。而藝術是孤獨的完美典型,當中缺乏「溝通」,因為沒有溝通的媒介。」
「就算在話語與動作剛好能表現人格的罕有情況下,意義也會在矯飾人格以迎合別人的過程中流失,當我們為自己說話與行動時,言談與行動的意義總會被不屬於我們的心機所扭曲與掏空,當我們為別人說話與行動時,我們所說與所做的就全是謊言。」
以上是作家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理論,他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哲學家,1969年,他因「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所以對人類厭煩的見解非常獨到。
不過我在這裡看到他的見解,卻與厭煩暫時沒有關係,而是對於他針對「藝術和溝通」有嚴格貼切的定義。
我也認為話語是「不精準且流失深度的行為」,但人類無法脫離它,雖然沒有至高的深度,卻能帶著人類現實進步或是邁向幸福,當然也能產生誤會走向沉淪,無論如何這就是一個不得不的必要過程,若要達到精神至高無上,想必折磨肉體心志,痛苦不已。
如果說為了達到巔峰的藝術需要犧牲至此,為何不能更貼近人性?
我相信現代的藝術家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回到溝通這件事,它帶來的歡愉與痛苦,我們累積的經驗不少,有時候真痛恨這種出賣精神靈魂的交流方式,它並非能貫徹我們的思想及信念,卻帶來不少意料之外的機運。
到底是我們控制話語或是機運,還是機運話語反而在控制我們,都很難說。
科學已經有研究,當我們做出一個反應或說出一句話,都是先做出動作才反應到腦部,而不是我們腦中先有意識才傳送到四肢及口中!這能證明我們的所作所為的確是被不知名的力量操縱的。
或許,貝克特說的不溝通,才是回歸我們真正精神,忠於自己的方法吧?
文2022.6.24
回顧「最近比較煩Part1」
回顧「最近比較煩Part2」
回顧「最近比較煩Part3」
回顧「最近比較煩Part4」
回顧「最近比較煩Part5」
叔本華認為「人類的生命被來回丟擲於痛苦及厭煩之間」...
「人類是不斷試圖逃避痛苦的生物,然而痛苦是生命的根本條件,人類只能將痛苦轉換為其它形式,當轉換痛苦的行動失敗,痛苦只能壓抑時,生命因此變得厭煩。」
「然而就算能成功打破厭煩,痛苦又會捲土重來。」
「目標無法實現,將招致痛苦,然而若目標實現,卻又會感到厭煩。」
這些叔本華的觀察剖析,是否大多數人看了都感到歷歷在目?!
人都覺得該做些什麼,否則會感到厭煩!
簡單的事情沒有辦法排遣,不過做了複雜的事又會痛苦,但我們一直不斷的設目標讓自己更加忙碌,卻更加痛苦,然而,達到目標了卻又失落,開始厭煩,於是再找新的目標。
看起來厭煩似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讓人停不下來?
但我們卻大不領情,因為這樣讓我們變成機器不得閒,一輩子追求目標,重覆上演這場劇。
我們的解決方法只能把厭煩轉為「喜歡做的事」,而這喜歡做的事必須是「有創造性的興趣」,大峽認為這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有關創造性的興趣,請參考我的部落格:
https://matters.town/a/l5u0g0x0a8n5?utm_source=share_copy&referral=lifeshen4
不過叔本華有他認為的解方,我下回再和各位分享。
位於台北公館水岸旁的寶藏巖,官方名稱「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原本「寶藏巖」這個稱呼是指周邊的信仰中心「寶藏巖寺」,居民沿著寺廟周圍蓋起了違章建築而形成的眷村聚落。
這些聚落依山傍水而建,形成特殊複雜奇特的景觀,所以被政府做為特殊歷史建物而被保存下來並活化,並導入藝術家進駐,呈現多元樣貌。
歷史文化及創新藝術,還有自然人文風景,形成了這一個「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寶藏巖的位置不難找:
從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進入即可到達寶藏巖寺,走入即是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這裡規劃的很不錯,有足夠的汽機車停車位。
捷運族在捷運公館站下車,並在一號出口出站,沿著汀州路約徒步10分鐘可達汀州路三段230巷。
寶藏巖聚落的建築物都是翻修,卻還保有老式風味,添加藝術點綴,感覺清爽舒適,沒有歷史斑駁帶給人的沉重。
登高望新店溪河畔景色!
寶藏巖聚落是沿著小觀音山山坡建造,這座小山的另一頭是公館的知名景點自來水博物館。
從自來水博物館中的登山步道走上來,能穿越至寶藏巖聚落,但是從寶藏巖聚落卻不能進入自來水博物館所屬園區,因為自來水博物館是需要門票才能進入的。
這是在自來水博物館中的登山步道進入寶藏巖的入口處的圖繪,我覺得這個插畫很可愛,所以都拍下來了。
聚落處處是與自然花草樹木共生的景觀。
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也不時的在某些室內展出,下圖是室外的裝置藝術,到了夜晚還會發光。
對了,3~5月為寶藏巖光節,會有繽紛的色彩燈光在寶藏巖整個園區呈現,也是這裡的亮點之一。
窗外的新店溪畔。
牆面藝術圖畫。
破頹牆面的窗,往外看又是另一幅風景。
回到入口處寶藏巖寺,看到它的建造日石碑。
寶藏巖寺是佛教寺廟,主神是觀世音菩薩。
在寶藏巖寺入口處有一個這幾年完成的森林步道,曰尋寶步道,又名小觀音山木棧道,可以從公館鬧區的汀州路三段200巷直通寶藏巖寺。
此步道好走平坦,但沿途真的如置身森林,蟲鳴鳥叫彷彿深山,誰又知這裡其實與台北市公館鬧區僅一步之遙,真是鬧中取靜的仙境,請大家務必要走一遭。
沿途植物生態及景致宜人。
下圖系列為步道汀州路三段200巷的終點(詳細地址是汀州路三段104巷40弄6號的水源町公園),這裡有走入歷史的萬新鐵路支線遺跡。
從寶藏巖浸淫文化之旅後,沿著步道回到公館商圈吃吃喝喝,真是城市人夢幻的微旅行路線。
你不趕緊試試這就在我們周圍,唾手可得的旅程?
文2022.4.2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