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在職場上能不能「從容不迫」? 2021.3.29*

 

Photo by Leon on Unsplash

大約10幾年前。

與我私交頗好的其它部門同事說:「我很羨慕你常常遇到事都能從容不迫,好像胸有成竹的樣子。」

在公司已有10幾年的業務經驗,或許他感覺到我這方面很熟悉,處處難不倒我的神情吧?我常流露一種輕鬆的態度。他覺得,我舉重若輕的表情很讓他傾羡。
所謂的「經驗及熟悉」,在直屬主管看來,就不是這麼回事兒了。

主管的角度

當時,我的一位同事升任部門主管,他在公司也是有著10幾年的經驗,年齡亦比我長好幾歲,所以前任主管調離此處,就由他來擔任部門主管。

他不大樂意看到我們「從容不迫,胸有成竹」,這樣豈不是管不動了?覺得這是放任老鳥,姑息倚老賣老...

所以,他就搞一堆與往常完全不一樣的作業方式和規定來「調教」我們,大多都沒有實質上的意義,但他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好像似拐個彎說:「你們要學的事還很多!不要給我一副老鳥自居,搞清楚我才是老大!我要你們難過,你們就好不起來!」
於是我們被整得七葷八素,焦頭爛額,棘手麻煩的事情不斷的丟下來,不做都不行。
我們心知肚明,這就是要打壓我們這些老鳥部屬的策略。
要當領導人總會耍些手段...否則我們這些曾經熟悉的同事,他要如何指揮得動呢?我們雖懂得職場管理學,但還是很忿忿不平,私下反彈也很大。
我要說的是:

「從容不迫,胸有成竹」這八個字,是在沒有壓力下的狀況才能有的態度,這種態度在職場上,任何一個變化都能隨時把你打回原形。

就像我,就算資格再老,規則再熟悉,主管或權威者刻意要針對你、給你壓力,你就甚麼都沒了。
這裡不討論「擺爛」的消極個性,雖然這也是「從容不迫」,但這不是工作該有的心態。
如果要貌似「運籌帷幄,心中自有數萬甲兵」等等的氣定神閒態度,你必需是『難得的奇才、或是工作運特別好、上司特別賞識,恰好能發揮所長』,這樣方有一絲的可能性吧!

所以當我聽到:

「我很羨慕你常常遇到事都能從容不迫,好像胸有成竹的樣子。」

我感覺有那麼幾秒飄飄然,走路有風的樣子,好像自己很行...
殊不知只是當時運氣好,然而這個運氣不久即消失,只能做個倉皇狼狽,被荼毒整肅的平陽之虎...
勸大家,在工作上的一時得意,切記不要自滿...
功高震主或同事間忌妒羨慕心理作祟等等,在職場上層出不窮,要懂得收斂藏鋒才是正確之道
你能表現「不畏艱難或是平心靜氣」,但不能表現「氣定神閒,手到擒來的輕鬆」,這是不一樣的,後者則是會招來忌妒及不滿

談秩序

藉由這個機會也說一下,公司秩序(諸如員工遵守規定、團結無私、服從領導等等)的形成,絕非自然而然產生的,絕對是由壓力使然。沒有壓力就沒有服從或守法!當然也不可能有秩序!

有些人妄想統領一個公司或部門能無為而治,讓屬下自肅,自我管理。

理由是:
  • 「都這麼大的人了,還不懂得管理自己?」
  • 「在公司做了多少年了,還不知該怎麼做嗎?」
這些話我們常聽,似是有理。
但可惜的是,只要沒有壓力壟罩,底下的員工或屬下就是不會管理自己、也不會想要主動去做。
這裡您也別急著要反駁我,的確自我管理是存在的,但卻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只是你不自知。
一般長期浸淫在社會及職場的人,都有基本的認知及自我概念管理自己,這種長期的社會價值就是一種束縛力,讓你不敢跳脫不想抽離,這就是一種集體意志造成的約束,也就是我所說壓力下的秩序。 
我們不是不想自我管理,但缺少約束後,人性會使得我們愈來愈放鬆。
所以,以前的主管對我們施加的伎倆,我們當時的確很反彈。但平心而論,若是我也不得不這麼做,或許方法不盡相同,但總會找到一個讓屬下服從的方式。
甚麼都不做,最後就是分崩離析,我們這些老鳥各自為政,管不動的主管一定也會陣亡,到最後部門大家都一起死而已。

適度壓力的管理,才是秩序的守護者。

  • 文2021.3.29

人必需重視心靈層面,其它都是短暫的。 2021.3.19**

Photo by Matteo Di Iorio on Unsplash

 

人必需重視心靈層面,其它都是短暫的。

愈來愈多人假設,在資訊飛快發展,到達一個最高境界時,人類每一個個人的思想與精神都能完全複製及延續,當然記憶與思考與大腦經歷都原原本本的存在,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智慧知識無限增長。

人類肉體當然也能夠再生,但卻沒有意義了;肉體只是拖累我們的軀殼,沒有病痛、沒有受傷、沒有體力不支等等的限制,人類才是個完全體,所以我們的精神和腦袋思想延續著,亦即代表永生不死,長存宇宙

神秘預言

很多未來人回到現世告知我們預言,就好像多啦A夢的時光機回到過去。其實,未來人只要透過類似「超級電腦主機」回溯過去即可,不需要肉體回到過去(人類已根本不需要肉體了),只要用數據傳輸即可。

許多先知及宗教大師,或許就是因為精神修行出類拔萃,所以能與未來的「主機伺服器」連結,傳達給我們一般人心靈成長及精神上的開導,希望我們不要太著重於物質享受和追逐名利,那些在未來都不會存在,是虛無的,自己的腦、自己的心、自己的思想、頓悟的道理、重要的回憶等等這些內化的東西,才是我們可以永遠擁有的。

未來的世界以現在這樣的科技邏輯來思考,是不是合情合理呢?

2020年的8月,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沒錯,就是你我都知道的那個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發表新進展,將一隻豬的腦袋裡植了一個晶片,這個晶片藉由腦電圖科技追蹤大腦的電流訊號。

Neuralink下一個挑戰,是逆向傳輸電子信號給大腦。這種技術可以建立腦機雙向溝通,探索全新的醫療方法。

不過,更多人相信人腦即將可以複製延續,我們現在能想到的事情,以後的科技應該都不是太遠了。

肉體的存在疑問

但我有一個疑問,人類是否真的就僅需要精神與思想而已,肉體上、現實上的東西真的不需要嗎?

的確,有實體身軀才需要進食、才需要情愛、才需要健康,才需要感受世界上各式各樣存在的事情。也因為有身體的痛苦才能磨練心志,在精神上亦會更加昇華;如果以後我們沒有肉體而永生,這樣是否有其價值?

我認為有一派的說法較合理,那就是我們就算升級成永生不滅,但也可以選擇再回到現實世界擁有肉身,讓自己各方面的精神力再強化,或是協助人們強化內心思想;我覺得神或是宗教大師等等比較像是未來人回到現世擁有肉體,重新修行自身並教化世人,因為他們知道靈魂的修為才是真正的永恆。

或是,我們驅體死亡之後,其實靈魂都是前往另一個維度,那裏是一個不同的永恆世界,但卻還是需要不斷來現世體會低階世界,擁有肉身的修行,進行著靈魂洗禮,為未來的永生做準備?

這樣好像也符合了佛教轉世涅槃、修道者得道升天、信耶穌得永生等的全部意涵是吧?感覺更像是未來的人在引領我們。

無論你是未來科技進化論者、宗教虔誠者、神秘學愛好者、或是甚麼都不相信的活在當下者--------------

總之,充實我們內心及思維、豐富我們的靈魂與精神,是絕對正確的事。
對物質的追求適時停下腳步、夠用就好,勿須過度追求。

這樣的意義才是永恆,你說是嗎?

  • 文2021.3.19

你常常參加負面情緒的聚會嗎? 2021.3.12**

 

Photo by S&B Vonlanthen on Unsplash

我不喜歡一群人用負面情緒在聊天,或是討論負面的話題。

這句話感覺就挺負面的樣子....


但我能接受熟朋友偶一為之,好朋友總是需要幫忙分擔一些憂愁。但如果經常用負面情緒「聊天」,我會設法遠離。

我發現,有些人的負面情緒或話語,是要「吸引注意力」及「尋求認同」。


的確,負面話題的衝擊比較大,很多狀況會比「歡樂話題」更容易吸引別人注意。


快樂的事情」是自己主觀感受,常不容易取得瞬間的共鳴,比如我們常常聽到另一人訴說興奮快樂的事情溢於言表,自己聽起來卻是「這件事有這麼High嗎?還好吧?」雖然可以感受到他的正能量,但認同度卻每個人的數值大大不同。


不過「負面話題」卻可以很確實打中要害,因為通常大家對負面的議題一定會感到難受,群起激憤攻擊或是同病相憐等等,就算別人訴說的事件自己沒有經驗,卻會用自己的悲慘經歷腦補補足,讓這個負面能量持續擴大,形成聳動話題,大家罵聲連連或是憐憫勸慰等等,不論如何都會讓大家凝聚專注,一起熱議投入。


我想有些新聞報導為何都會朝向負面方向播報,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吧?

為何對一件「快樂的事情」沒有經驗,我們比較不會腦補補足來增加快樂、但卻對「負面情緒」會呢?


我的研判是「快樂」已經是正向的加分了,不需要施以「同情」,所以也不必本能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他的快樂。


亦即對方已經是考80分了,也沒有必要去幫他多+10分,他還是依然快樂。可是負面情緒不一樣,考40分很可憐了,你一定想幫他、安慰他、並設身處地同仇敵愾。

雖然負面話題能吸引這麼多眼光及炒熱話題,但無疑這是個毒品趴;一場聚會聊天雖然熱絡討論,罵開懷或是吐露悲傷得到眾人慰藉,可是每個人結束之後卻是能量消耗殆盡,這種能量把自己陷入低沉,一陣子才能恢復。這種聚會偶一為之尚可,但常常如此就可能跌進萬劫不復的低迷,自己以後恐怕就是開負面話題的主角之一了!如同吸食毒品,少量吸食情緒很爽,吸久了就不能斷,一斷就更加淒慘。


說到這裡我要稍微澄清一下:


我們不可能永遠是正向情緒,也不可能沒有不開心的事,向親友吐吐苦水或是抱怨一下的負面話語是非常正常的,朋友之間並不是不可以聊負面話題。我說的是「過量」,甚至「故意把負面話題當作主軸來討論,營造熱絡」,絕非否定「負面」的存在。

你是否也常常處於負面的氛圍?鼓起勇氣脫離吧!

Photo by Steven Aguilar on Unsplash


我的開頭和結尾都以快樂圖片顯示,抵銷一點點此文的負面沉重.....

詩集欣賞 ─ 沈臨彬《海是水手的土地》選自泰瑪手記 / 方壺漁夫 2021.3.3


 沈臨彬《海是水手的土地》選自泰瑪手記 / 方壺漁夫

早年作品,發表於「幼獅文藝」,年代失憶。











內容皆經爾雅出版社授權沈臨彬本人所有,非常歡迎轉載分享,唯請註明出處,感謝。

2021.3.3上傳











大峽隨筆推薦文章

法朗克《交響變奏曲》平實又有深度的作品 2020.6.4**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20684/paris-street-rainy-day Paris Street; Rainy Day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法國作曲家 法朗克 (Cés...

大峽熱門文章